方劑學--清熱劑17,清氣分熱2,清營血2,解毒3,清虛熱2

 清氣分熱2

白虎湯 《傷寒論》

【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氣分熱盛證。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

【病機】本方原為治陽明經證的基礎方。傷寒化熱內傳陽明之經,或溫邪由衛及氣,皆能出現本證。裏熱熾盛,故壯熱不惡寒;胃熱津傷,故見渴喜冷飲;裏熱蒸騰,逼津外泄則汗出;脈洪大有力為裏熱熾盛之象。氣分熱盛,惟以清熱生津之法最宜。

衛分熱盛銀翹散,氣分熱盛白虎湯,營分熱盛清營湯,血分熱盛犀角地黃湯

趣記: 師母炒米(膏知炙甘)

白虎膏知甘草粳,氣分大熱此方清;

熱渴汗出脈洪大,再加人參生氣津。

竹葉石膏湯 《傷寒論》

【功用】清熱生津,益氣和胃。(為何一起輕生)(竹葉聯想祝英台)

【主治】傷寒、溫病、暑病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 (胃氣上逆),口乾喜飲,神疲少氣,咽乾唇燥,不思飲食,或咳嗆,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虛數

【病機】熱病後期,高熱雖除,但餘熱留戀氣分,故見身熱多汗,口乾喜飲;熱擾心神,而有心煩或虛煩不寐;熱傷氣陰,故神疲少氣,咽乾唇燥,舌紅苔少,脈虛數;熱病後期,胃氣未復,故口淡無味,不思飲食;餘熱內擾,肺胃氣逆,故欲嘔或咳嗆。本方證病機特點為餘熱未清,留戀肺胃,氣陰兩傷,胃氣不和。

用麥冬制半夏的溫性,半夏半升,麥門冬一升

趣記: 廈門人主食乾淨米(半)

竹葉石膏參麥冬,半夏粳米甘草從,

清補氣津又和胃,餘熱耗傷氣津用。

清營湯《溫病條辨》
【功用】清營解毒,透熱養陰。透熱轉氣。
【主治】熱入營分證。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隱隱舌絳而乾,脈細數。
【病機】本方專為邪熱初傳營分而設。邪熱傳營,夜晚衛氣回到身上,故身熱夜甚;熱擾心營(營氣通於心),故神煩少寐,甚至時有譫語;若邪熱深入營分,則蒸騰營陰,使血中津液上潮於口,故理當口渴而反不渴;若邪熱初入營分,氣分邪熱未盡,灼傷肺胃陰津,則必見身熱口渴、苔黃燥;斑疹隱隱,乃熱傷血絡,血不循經,溢出脈外之征;舌絳而乾、脈數,為熱傷營陰之象。本方證病機特點為營熱傷陰、擾心竄絡。
【釋疑】清營湯主治營分熱證,為何要用治療衛分證的銀花、連翹、竹葉?
本方雖為邪熱傳入營分而設,但營分外臨氣分,是熱邪初入營血階段,熱邪還有外泄之機。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說過:“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即治療營分證時,應在清營熱養營陰的基礎上,配伍輕清宣透之品,使營分熱邪透出氣分外解,故本方用銀花、連翹、竹葉辛涼宣透之品,有促使營分熱邪外解之功。

趣記: 瞧皇帝住西單賣銀元(銀翹黃連生地竹(玄)參

清營湯治熱傳營,身熱躁渴眠不寧,
犀地銀翹玄連竹,丹麥清熱更護陰。

犀角地黃湯《外臺秘要》唐玄宗天寶十一年(752)王燾著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葉天士所謂「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溫熱論(清-葉桂、顧景文)
【主治】熱入血分證。
1. 熱擾心神,身熱譫語,舌絳起刺,脈細數。
2. 熱傷血絡,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紅絳,脈數。
3. 蓄血瘀熱,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

犀角地黃赤芍丹,血熱妄行吐衄斑;
蓄血發狂舌質絳,涼血散瘀服之安。


黃連解毒湯 《肘後備急方》卷二「治傷寒時氣溫病方第十三」,東晉葛洪編著 

【功用】瀉火解毒,苦寒直折

【主治】三焦火毒熱盛證。大熱煩躁、錯語不眠燥咽,小便黃赤,熱病吐血、衄血、熱甚發斑,身熱下痢,疫毒黃疸,外科癰瘍疔毒,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黃連解毒柏梔芩,三焦火盛是主因,

煩狂火熱兼譫妄,吐衄發斑皆可平。


涼膈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功用】瀉火通便,清上泄下。"以瀉代清"

【主治】上、中二焦邪鬱生熱證。胸膈煩熱、面赤唇焦、煩躁口渴,口舌生瘡、睡臥不寧、譫語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脈滑數。

涼膈硝黃梔子翹,黃芩甘草薄荷饒,

竹葉白蜜療膈上,上中郁熱服之消

【組成】連翹二斤半 (1250g),川大黃 朴硝 炙甘草(調胃承氣湯),各二十兩 (各600g) 山梔子仁 薄荷去梗 黃芩各十兩 (各300g) 


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作者: 李杲 ; 朝代: 金 ; 年份: 公元1266年

【功用】清熱解毒,疏風散邪,散風消腫。
【主治】大頭瘟。惡寒發熱,頭面紅腫焮痛,目不能開,咽喉不利疼痛,舌燥口渴,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陳升攔截牛馬草,才將連人琴弦喬(蒡子甘草)

普濟消毒蒡芩連,甘桔藍根勃翹玄,
升柴陳參僵蠶入,大頭瘟毒服之痊。(背)

方劑學的組成: 
黃芩、黃連各半兩,人參三錢,柴胡、橘紅、生甘草、桔梗、玄參各二錢,
板藍根、馬勃、牛蒡子、連翹各一錢,僵蠶、升麻各七分 (和下方不同之處在於人參和薄荷)

【組成】14味藥: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各半兩五錢 (各15g) 柴胡 橘紅(陳皮)去白 生甘草 玄參 桔梗各二錢 (各6g) 連翹 板藍根 馬勃 (包煎) 牛蒡子 薄荷各一錢 (各3g) 僵蠶 升麻各七分 (各2g)
柴胡,升麻: 火郁發之

普濟消毒飲出自《東垣試效方》:「泰和二年,先師以進納監濟源稅,時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雲大頭天行,親戚不相訪問,如染之,多不救。張縣承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醫以承氣加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漸至危篤。或曰李明之存心於醫,可請治之。遂命診視,具說其由。先師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盛,以承氣下之,瀉胃中之實熱,是誅罰無過,殊不知適其所至為故……普濟消毒飲子:黃芩、黃連各半兩,人參三錢,橘紅、玄參、生甘草各二錢,連翹、黍粘子、板藍根、馬勃各一錢,白僵蠶炒七分,升麻七分,柴胡二錢,桔梗二錢。」「共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蜜為丸,噙化之,服盡良愈。」

公元1202年,22歲的李東垣赴河南濟源做主管稅收的監察官。四月,這一帶大頭瘟、大頭風、大頭傷寒等傳染病流行,挨門逐戶,傳染甚速。大多數醫生苦無對證之方,多不能救,死者比比皆是。縣丞張某之侄亦患此病,雖經多方延治,仍然危重,於是請東垣診視。東垣惻然於心,廢寢忘食,察標求本,乃制一方與服,竟獲大效。遂將這一方劑刻印出來,張貼在公眾場所,讓眾人依方使用,凡用之者皆獲效驗。其時並無方名,人們都以為此方為仙人所傳,可以普濟眾生,因而稱之為“普濟消毒飲”。



清虛熱2

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

【功用】養陰透熱。

【主治】溫病後期,邪伏陰分證。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苔少,脈細數。牡丹花下死而無憾。

【病機】本方證為溫病後期,陰液已傷,餘熱未盡,深伏陰分所致。

趣記: 慶賈母誕生(蒿鱉母丹地)

青蒿鱉甲知地丹,熱自陰來仔細看,

夜熱早涼無汗出,養陰透熱服之安。(背)

原文:十二、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熱自陰來者,青蒿鱉甲湯主之。

夜行陰分而熱,日行陽分而涼,邪氣深伏陰分可知,熱退無汗,邪不出表而仍歸陰分,更可知矣,故曰熱自陰分而來,非上中焦之陽熱也。邪氣深伏陰分,混處氣血之中,不能純用養陰,又非壯火,更不得任用苦燥。故以鱉甲蠕動之物,入肝經至陰之分,既能養陰,又能入絡搜邪;以青蒿芳香透絡,從少陽領邪外出;細生地清陰絡之熱,丹皮瀉血中之伏火;知母者,知病之母也,佐鱉甲、青蒿而成搜剔之功焉。再此方有先入後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陰分,有鱉甲領之入也:鱉甲不能獨出陽分,有青蒿領之出也

青蒿鱉甲湯方(辛涼合甘寒法)

青蒿(二錢) 鱉甲(五錢) 細生地(四錢) 知母(二錢) 丹皮(三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秦艽鱉甲散《衞生寶鑑》卷五,治療肺癆虛火灼肺

【功用】滋陰養血,退熱除蒸

【主治】治風勞骨蒸,午後壯熱,咳嗽肌瘦,頰赤盜汗,脈來細數。

秦艽鱉甲治風勞,地骨柴胡及青蒿;

當歸知母烏梅合,止嗽除蒸斂汗高。

【組成】柴胡 鱉甲(去裙襴,酥炙,用九肋者) 地骨皮各30克 秦艽 當歸 知母各15克

上藥研為粗末。每次15克,用水200毫升,加青蒿5葉,烏梅1個,煎至140毫升,去滓,臨卧、空腹各一服。

秦艽可以除肝膽經之風熱,是透邪除熱之品,與柴胡相配,可以透邪。



當歸六黃湯《蘭室秘藏》金李杲撰。『蘭室秘藏』者,黃帝內經《素問》藏諸靈蘭之室語。

【功用】滋陰瀉火,固表止汗。

【主治】陰虛火旺之盜汗。發熱盜汗,面赤心煩,口乾唇燥,大便乾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

東垣當歸六黃湯,歸柏芩連二地黃,

倍用黃芪為固表,滋陰清熱斂汗強。

原文: "治盜汗之聖藥也

當歸  生地黃  熟地黃  黃芩  黃連  黃柏(各等分)  黃耆(加倍)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前服小兒減半服之" (沒有大黃),黃芪止汗快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