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和解劑6,小柴胡,蒿芩清胆,四逆散,逍遙散

和解少陽2: 小柴胡湯,蒿芩清胆湯 

小柴胡湯 

【功用】和解少陽。生薑芹炒大蝦仁(生薑芩柴甘草棗半夏人參)

【主治】少陽即三焦系統,淋巴系統(西醫)

1. 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肋骨附近痛),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2. 熱入血室證(經行感冒)。婦人中風,經水適斷,寒熱發作有時;以及瘧疾、黃疸等病而見少陽證者。

小柴胡湯和解供,人參黃芩半夏從;小柴胡湯姜棗草,人參柴芩半夏好。

生薑大棗炙甘草,少陽百病此為宗。

【組成】柴胡半斤 (24g) 黃芩三兩 (9g) 人參三兩 (9g) 甘草三兩,炙 (9g) 半夏半升,洗 (9g) 生薑三兩,切 (9g) 大棗十二枚,擘 (4枚)


1. 關於柴胡、黃芩的配伍:足少陽膽經循胸布脅,位於太陽、陽明表裏之間。傷寒邪入少陽,病在半表半裏,以樞機不利,膽熱內擾為病機特點,治療宜透邪清熱,疏達氣機。方中柴胡性味辛苦而微寒,入肝膽經,既能透達少陽半表之邪從外而解,又能疏暢少陽氣機之鬱滯;黃芩苦寒,亦入肝膽經,善清少陽半裏之膽熱。二藥一側重半表之邪,一側重半裏之熱,並能調暢氣機,伍用使邪氣外透內清,故為和解少陽的基本結構。

2. 關於服法:本方服法要求 “去渣,再煎”,何以需 “再煎”?小柴胡湯是和法的代表方,其用藥體現雙向調節,如藥性之寒溫 (柴、芩之寒與薑、夏、參、草、棗之溫),病位在半表半裏 (柴、薑透半表之邪,黃芩清半裏之熱)、病性之虛實 (柴、芩、薑、夏透邪清熱以祛邪,參、棗、草益氣以扶正)。去渣再煎,能使本方藥性相融,發揮協調膽胃,協調氣津,協調邪正的作用。這種煎服法是仲景對和解劑獨具匠心的創作,觀和解少陽之大、小柴胡湯,調和寒熱的三瀉心湯都取 “去渣、再煎” 之法。

傷寒論原文: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柴胡半斤,味苦,微寒;黃芩三兩,味苦寒;人參三兩,味甘溫;甘草三兩,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溫;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三枚,擘,味甘溫。

右柒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九碗煮成三碗)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括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肆兩半,括蔞根肆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苓,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鞕(硬),去大棗,加牡蠣肆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苓,加茯苓肆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若欬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倪海廈傷寒論小柴胡湯證:

肝炎(BC),濕熱,小便黃,噁心,沒有胃口(默默不欲食)--加白朮3g(去濕)茯苓4g(利尿)

最常加郁金,能行肝氣,肝為木,郁金能疏木,如同果農要修剪果樹。

身黃加茵陳,虛煩不得眠加梔子。

用半夏(燥濕)把水排掉,生薑甘草產生好的津液。

淋巴癌三焦長腫塊,加上(生)硫磺去"實",積水到腦,生半夏可排腦部積水。

乳癌也是用柴胡湯加減,月經由心臟在管,中醫認為奶水就是月經,吃抗乳癌中藥時如果月經來,小柴胡湯加桂枝可以降逆沖脈,把奶水導引到子宮去。

月經感冒都可以用小柴胡湯治,最重要的症狀就是胸脅苦滿,胸部和肋骨之間。

脅下痞鞕(硬),去大棗,加牡蠣,咸能軟肩散結,大脖子和腋下腫塊都可以用牡蠣。

柴胡透邪疏郁,黃芩清半里之熱

傷寒論原文

二四五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脇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二四六    陽明病,脇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                   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連綿不斷的、一陣接一陣的微汗出。)

二四七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脇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                   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                   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19分50秒):

大便溏,胸脅滿。(大便實,胸脅滿,大柴胡湯)

小柴胡湯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絕對處方,柴胡黃芩半夏黨參(原方人參)

人身上有三個陰骨,一是囟骨(泥丸),在頭頂囟門,二是耳後高骨,一是膝蓋骨。

(外經微言原文:陰生而囟骨、耳後完骨、膝蓋骨生矣。)

耳後腫,代表病進入陰,是很危險的症狀。小孩受驚,在耳後高骨雞爪脈處放點血,收驚。

耳後高骨出現實證,代表陰實,

蒿芩清胆湯 重訂通俗傷寒論

青竹如碧玉,橘嶺半只琴 (青蒿竹茹碧玉散,橘陳皮赤茯苓半夏枳殼黃芩)

蒿芩清膽枳竹茹,陳夏茯苓碧玉入,
熱重寒輕痰濕重,胸痞嘔惡總能除。

【功用】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主治】少陽濕熱證。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膈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粘,甚則乾嘔呃逆,胸脅脹疼,小便黃少,舌紅苔白膩,間現雜色,脈數而右滑左弦者。
【組成】青蒿腦錢半至二錢 (4.5~6g) 淡竹茹三錢 (9g) 仙半夏錢半 (4.5g) 赤茯苓三錢 (9g) 青子芩錢半至三錢 (4.5~9g) 生枳殼錢半 (4.5g) 陳廣皮錢半 (4.5g) 碧玉散 (滑石、甘草、青黛) 包,三錢 (9g)

因為熱更重,所以把柴胡換成青蒿,濕熱用碧玉散(六一散滑石甘草加上青黛)(清熱解毒)
,赤茯苓碧玉散清熱利濕(滑石利尿通淋,清熱解暑),導邪從小便而去。

「六一」,指原方中藥物用量;滑石六兩、甘草一兩,以數而名之。又名天水散,汪昂曰:「其數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也。」(《醫方集解》)。

源於清代俞根初所著之《通俗傷寒論》,為卷二之六精方藥、第二節所載之和解劑之一,為和解膽經法:「凡胸痞作嘔,寒熱如瘧者,投無不效」
和解肝脾

四逆散 傷寒論

【功用】透邪解鬱疏肝理脾。疏肝和胃(左金丸)
【主治】
1. 陽鬱厥逆證。手足不溫,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脈。(內熱)
2. 肝脾不和證。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等。

趣記: 枳芍柴草(只燒柴草)

此是陽鬱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原文: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 炙, 枳實 破,水漬炙乾,柴胡、芍藥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白飲(米湯)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是借穀物之氣以助胃氣,取中氣和,則陰陽之氣自相順接之意。


1.欬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併主下利。(乾薑溫中,咳嗽五味子)
2.悸者,加桂枝(五分)。(心下悸是桂枝,臍下悸是茯苓甘草湯)
3.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4.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拆(炮過後打開)。用熱去寒
5.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這是熱痢,薤白可以宣肺,肺和大腸互為表裡, 汗一出,痢就止。

本方原治“少陰病,四逆”。四逆者,乃手足不溫也。其證緣於外邪傳經入裏,氣機為之鬱遏,不得疏泄,導致陽氣內鬱,不能達於四末,而見手足不溫。

倪海廈: 為何是少陰病? (手少陰心包經)心包連著膽,膽汁是隨著心臟跳動分泌,所以此方治療膽結石,膽發炎非常好,膽結石即是腹部劇痛,手腳冰冷。胃寒引起的寒濕
(柴胡疏肝,枳實擴張管道,白芍止痛)

枳實泄熱散結,與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共奏升清降濁之功



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療癲證的痰氣鬱結證。

【功用】疏肝解鬱,養血健脾。

【主治】肝鬱血虛脾弱證。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乾,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脈弦而者。

少許薄荷,疏肝透熱,疏散肝經郁遏之氣,透達肝經郁遏之熱。

趣記: 逍遙逐江河,才敢搖鈴鐺(逍遙白燒生草白苓當歸)

姜荷朮柴草,逍遙芍苓當,江河朮柴草,逍遙芍鈴鐺。

疏肝養血兼健脾,丹皮梔子排熱佳。(加味逍遙散)


痛瀉藥方 《丹溪心法》
【功用】補脾柔肝,祛濕止瀉。
【主治】脾虛肝旺之痛瀉。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後痛緩,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左弦而右緩者

趣記: 豬皮少縫(白朮陳皮芍藥防風)
痛瀉要方用陳皮,朮芍防風共成劑,
腸鳴泄瀉腹又痛,治在瀉肝與實脾。
半夏瀉心湯 《傷寒論》

【功用】寒熱平調,消痞散結,辛開(半夏乾薑)苦降(黃芩黃連)
【主治】寒熱互結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趣記: 半夏寫信找國老幹年輕人 (半夏

半夏瀉心黃連芩,乾薑甘草與人參,
大棗合之治虛痞,法在降陽而和陰。

寒熱平調,以和陰陽,辛開苦降,以調氣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