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氣劑9,行氣6: 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瓜蔞薤白白酒湯,半夏厚朴湯,厚朴溫中湯,天臺烏藥散 降氣3: 蘇子降氣湯,定喘湯,旋覆代赭湯

行氣

越鞠丸《丹溪心法》

【功用】行氣解鬱。五藥治六鬱。

【主治】六鬱證,乃氣、血、痰、火、濕、食六鬱而以氣鬱為主之證。胸膈痞悶,脘腹脹滿或疼痛,噯腐吞酸,噁心嘔吐,飲食不消。

越鞠丸治六般郁,香附芎蒼梔神曲,氣血痰火濕食因,消化不良可治癒。

氣血痰火食,香附川芎梔子蒼朮神,香覆蒼穹織神曲

【組成】香附(君) 川芎 蒼朮 梔子 神曲各等分 (各6~10g) 氣郁為主


原文: "越鞠丸 解諸郁。又名芎術丸。

蒼朮 香附 撫芎 神麯 梔子(各等分)

上為末,水丸如綠豆大。"

芎藭,蜀產為「川芎」,秦產為「西芎」,江南為「撫芎」

梔子亦名「越桃」,撫芎亦名「鞠藭」,本方取兩藥別名中第一字合名。

唐 劉禹錫 《和令狐相公詠梔子花》:“ 蜀國花已盡,越桃今又開。” 

宋 陶穀 《清異錄·薝葡館》:“按《本草》,梔子一名木丹,一名越桃。”

 明 王象晉 《群芳譜·花譜·梔子》:“梔子,一名越桃,一名鮮支。”

《禮記·月令》:“鞠有黃花。”陸德明釋文:“鞠,本又作菊。”《楚辭·九歌·禮魂》:“春蘭兮秋鞠,長無絕兮終古。”蔣驥注:“鞠,菊同。”


柴胡疏肝散 治療胸痹之氣滯證

《證治準繩》引用《醫學統旨》
《證治準繩》明代王肯堂(1549—1613年)編撰。是十七世紀流傳最廣的醫學著作之一
《醫學統旨》明.葉文齡撰。刊於1535年。

【功用】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主治】肝氣鬱滯證。脅肋疼痛,胸悶喜太息情志抑鬱易怒,或噯氣,脘腹脹滿,脈弦

方歌: 柴胡疏肝枳殼草,香附陳皮川芎芍。四逆散陳附芎

【組成】柴胡 陳皮醋炒 各二錢 (各6g) 枳殼麩炒 芍藥 川芎 香附  各一錢半 (各4.5g) 炙甘草,五分 (1.5g)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方解:方用四逆散去枳實,加陳皮、枳殼、川芎、香附,增強疏肝行氣、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後肝氣條達,血脈通暢,痛止而諸症亦除。

臨證見有肝胃不和之胃痛,採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效果尤佳。另對肝氣鬱滯之胸痺、脅痛,運用柴胡疏肝散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品,效果顯著;對婦人之乳腺增生、月經前期乳房脹痛之症,採用柴胡疏肝散合逍遙丸加減,功效倍增。





瓜蔞薤白白酒湯《金匱要略》治療胸痹最簡單的方子

【功用】通陽散結,行氣祛痰

【主治】胸痹,胸陽不振,痰氣互結證。胸部滿痛,甚至胸痛徹背,喘息咳唾,短氣,舌苔白膩,脈沉弦(痛)或緊。(理中丸也治胸痹)

【組成】瓜蔞實一枚 (12g) 薤白半升 (12g) 白酒七升 (適量) 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現代用法:用適量黃酒加水煎服)。
瓜蔞清熱化痰,薤白胸痹要藥

瓜蔞薤白半夏湯《金匱要略》(治療胸痹痰濁證)

功用:通陽散結,祛痰寬胸。

主治:胸痹而痰濁較甚,胸痛徹背,不能安臥者。

瓜蔞實一枚,搗 (12g) 薤白三兩 (9g) 半夏半升 (12g) 白酒一斗 (適量) 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現代用法:用黃酒適量,加水煎服)。

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治療胸痹之寒凝證)

【功用】通陽散結,祛痰下氣。

【主治】胸陽不振,痰結氣逆之胸痹。胸滿而痛,甚或胸痛徹背,喘息咳唾,短氣,脅下氣逆上沖心胸,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

枳實薤白桂枝湯,厚蔞合治胸痹方。

【組成】枳實四枚 (12g)  薤白半升 (9g) 桂枝一兩 (6g) 厚朴四兩 (12g) 瓜蔞實一枚,搗 (12g)



半夏厚朴湯《金匱要略》

【功用】行氣散結,"降逆" 化痰

【主治】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白滑,脈弦緩或弦滑。本方證多因痰氣鬱結於咽喉所致。

趣記: 梅核氣降下後舒服(生薑半夏厚朴蘇葉茯苓) 半夏厚朴生舒服

半夏厚朴與紫蘇,茯苓生薑共煎服,

【組成】半夏I君)一升 (12g) 厚朴三兩 (9g) 茯苓四兩 (12g) 生薑五兩 (15g) 蘇葉二兩 (6g)

半夏: 溫化寒痰,厚朴:化濕藥,茯苓:利水滲濕,"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生薑:溫里,蘇葉,理肺舒肝,解風寒表



厚朴溫中湯《內外傷辨惑論》金,李杲撰1232年成書,1247年刊訂。
飲食勞倦所傷而致脾胃病的診察及治療用藥等理論

【功用】行氣除滿,溫中燥濕。
【主治】脾胃寒濕氣滯證。脘腹脹滿,或疼痛,不思飲食,四肢倦怠,舌苔白膩,脈沉弦。

厚朴溫中陳草苓,乾薑生薑一起熬;
草蔻燥濕木香氣,脾胃濕寒氣滯靈。

【組成】厚朴薑制 陳皮去白,各一兩 (各30g) 炙甘草 茯苓去皮 草豆蔻仁 木香各五錢 (各15g) 乾薑七分 (2g)
【用法】合為粗散,每服五錢匕 (15g),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忌一切冷物 (現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加薑三片,水煎服)。

用草豆蔻而不用白豆蔻: 草豆蔻之性溫燥,溫脾燥濕,可除中焦之寒濕。白豆蔻化濕行氣止嘔。

天台烏藥散《聖濟總錄》是宋徽宗仿宋太宗詔編《太平聖惠方》之意的產物

【功用】行氣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氣滯寒凝證肝經寒凝氣滯之小腸疝氣。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墜腫脹,或少腹(肝)疼痛,舌淡苔白,脈沉遲或弦。亦治婦女痛經,瘕聚等屬寒凝氣滯者。

趣記: 天臺烏藥想練兵,回鄉把良將請(烏藥木香川楝子檳榔,小茴香巴豆高良薑青皮)

【組成】天臺烏藥 木香 小茴香微炒 青皮湯浸,去白,焙 高良薑炒,各半兩 (各15g) 檳榔銼,二個 (9g) 川楝子十個 (12g) 巴豆七十粒 (12g)

【用法】上八味,先將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麩炒黑,去巴豆及麩皮不用,合餘藥共研為末,和勻,每服一錢 (3g),溫酒送下 (現代用法:巴豆與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取汁,沖入適量黃酒服)。

(暖肝煎也治療疝氣,但有肝腎虧虛) 肝腎三方: 暖肝煎,一貫煎,固經丸

四磨湯《濟生方》

【功用】行氣降逆,寬胸散結。

【主治】七情所傷,肝氣鬱結證。胸膈煩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苔白脈弦。

【組成】人參 (6g) 檳榔 (9g) 沉香 (6g) 天臺烏藥 (6g) 沉榔藥人 沈郎要人
四味各濃磨水,和作七分盞,煎三、五沸,放溫服 (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

「四磨」,指四味藥物先磨濃汁再和水煎服的方法。
由於方中諸藥均較堅實、非久煎不能出其性,但煎煮過久又恐芳香氣味散逸,而影響治療效果,故用此法,取其「磨則味全」之意,故稱「四磨湯」。本方用於治療因七情失調所致氣逆不降之證,服之行氣導滯、止痛降逆,又因方中用人參一味,可防三藥之副作用,俾行氣而不傷氣,破滯而不傷正,扶正袪邪而獲效。

《醫方集解》五磨飲子,為本方去人參,加木香、枳實,主治氣厥或氣鬱之實證。

人蔘烏葯及檳沉,去參木香枳實加,五磨飲子白酒斟。沈郎只要香

《證治準繩》六磨湯,為本方加木香、枳殼,主治氣滯腹急便秘。


降氣

蘇子降氣湯 治療肺脹之痰濁壅肺證

《備急千金要方》唐朝醫學家孫思邈著,錄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功用】降氣祛痰,平喘止咳。

【主治】上實下虛喘咳證。痰涎壅盛,胸膈滿悶,咳喘短氣,呼多吸少,或腰疼腳弱、肢體倦怠,或肢體浮腫,舌苔白滑或白膩,脈弦滑。臨床應用以胸膈滿悶、痰多稀白、苔白滑或白膩為辨證要點。

【病機】本方證屬於 “上實下虛” 所謂 “上實” 是指痰涎壅肺,失宣暢於上,而見胸膈滿悶,喘咳痰多,舌苔白滑或白膩,脈弦滑;所謂 “下虛”,是指腎陽虛衰於下,一則腎不納氣,呼多吸少而氣短,二則腎不主骨而腰疼腳弱,三則腎不主水,水不化氣而致水泛為痰、外溢為腫等。本方證病機特點是痰涎壅肺,腎陽不足,雖屬上實下虛,但以上實為主。故立法組方當以降氣平喘、祛痰止咳為主,兼顧下元。

趣記: 雙蘇大官盛夏前後歸國(蘇子蘇葉大棗官桂生薑半夏前胡厚朴當歸國老)

蘇子降氣草夏歸,前胡蘇朴姜棗桂。共10味

上實下虛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亦有加參貴合機)

【組成】紫蘇子 半夏湯洗七次,各二兩半 (各75g) 川當歸去蘆,一兩半 (45g) 前胡去蘆 ,

                厚朴去粗皮薑汁拌炒,各一兩 (各30g) 肉桂去皮一兩半 (45g) ,甘草爁,二兩 (60g)

【用法】為細末,每服二大錢 (6g),水一盞半,入生薑二片,棗子一個,紫蘇五葉,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現代用法:加生薑2片,棗子1個,蘇葉2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生薑、蘇葉以散寒宣肺,共為佐藥

配伍特點: 降以平上實,溫以助下虛

肉桂辛甘大熱,溫補下元,納氣平喘,以治下虛

當歸辛苦溫潤,治"咳逆上氣",養血補肝

肉桂當歸是蘇子降氣湯方義分析的重點。肉桂在這裡,既能溫腎,針對下虛,溫腎能溫陽化氣,痰濕的形成和平素的陽氣不足,不能溫陽化氣,水濕停聚有關;同時肉桂還長於溫腎納氣,它呼多吸少,肉桂還能暢通血行,和當歸相配,體現治氣調血

《神農本草經》上說當歸治咳逆上氣,說它能治咳嗽。我們現在很少當歸直接用於咳嗽,實際上這個方在長期咳嗽,時間較長的咳嗽病人,防止他氣病及血,配當歸這個思路是很好的。加上它比較潤,這方裡半夏、厚朴,包括蘇子、肉桂,都偏於溫燥,用當歸既能養氣病治血,又較潤,有個潤燥作用。

當歸止咳,古方早有記載,如局方“蘇子降氣湯”、景岳“金水六君煎”中均配伍當歸,乃因“氣以血為家,喘則流蕩而忘返”。當歸可使耗散上逆之氣收斂肅降。

《本草彙編》載:“當歸血藥,其味辛散,乃血中氣藥,況欬逆上氣,有陰虛陽無所附者,故用血藥補陰,則血和而氣降矣。”

當歸肉桂合用溫補下虛,半夏前胡厚朴生薑都能降氣

定喘湯 治療熱哮證

《攝生眾妙方》明代官史張時徹所輯,明嘉靖29年刻。出刊於1550年。

【功用】宣降肺氣,清熱化痰。"宣講費氣"

【主治】風寒外束,痰熱內蘊證。肺之哮喘。哮喘咳嗽,痰多氣急,痰稠色黃,或微惡風寒,舌苔黃膩,脈滑數。

趣記: 夏天杏仁黃又黃,冬天草蘇白又白(半夏杏仁麻黃黃芩,款冬花甘草蘇子白果桑白皮)

定喘白果與麻黃,款冬半夏白皮桑,

蘇子杏黃芩甘草,風寒痰熱喘哮嘗。

【組成】麻黃三錢 (9g),白果去殼,砸碎炒黃,二十一枚 (9g)  

                款冬花三錢 (9g) 法半夏如無,用甘草湯泡七次,去臍用三錢 (9g) 桑白皮蜜炙三錢 (9g)

                蘇子二錢 (6g) 杏仁去皮尖一錢五分 (4.5g)  黃芩微炒,一錢五分 (4.5g) 甘草一錢 (3g) 

蘇葉解表,蘇子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所以此方用蘇子

越婢加半夏湯《金匱要略》治熱哮

【組成】麻黃、生石膏、半夏、生薑、炙甘草、大棗。(麻杏石甘湯去杏加姜棗)

柏德新謂:「越婢實有使婢越級出其受壓地位之意。結合疾病, 則有發越『肺之鬱閉』。 」(《陝西中醫》 1981 年 5期)

旋覆代赭湯《傷寒論》

【功用】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主治】胃虛痰阻氣逆證。胃脘痞悶或脹滿,按之不痛(痞),頻頻噯氣,或見納差,噁心呃逆,反胃嘔吐(都是胃氣上逆),吐涎沫,舌苔白膩,脈緩或滑(痰濕)。

趣記: 旋覆代赭湯,老人一起下大江 (國老人參益氣半夏大棗生薑)

【組成】旋覆花三兩 (9g) 生薑五兩 (15g) 代赭石一兩 (6g) 人參二兩 (6g) 炙甘草,三兩 (9g) 半夏洗,半升 (9g) 大棗擘,十二枚 (4枚) (由小柴胡湯演變而來,旋覆花代赭石換成半夏和黃芩,生薑芹菜炒大蝦仁)

旋覆花: 代赭石=3:1,佐藥重用生薑,起到降逆止嘔的作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