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方劑

仙方活命飲(校註婦人良方,薛己)



仙方活命金銀花,當歸赤芍乳沒加

防芷粉貝陳皮草,皂刺酒煎穿山甲

醫宗金鑑:

薛己治瘍通方 治一切瘡瘍, 未成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 又止痛, 消毒之聖藥也.

穿山甲  皂角刺  白芷  防風  陳皮  乳香  沒藥  赤芍  當歸尾  貝母  花粉  金銀花 甘草 , 右十三味. 用酒一碗. 煎數沸服.

【集註】羅謙甫曰 此瘍門開手攻毒之第一方也. 
經云 營氣不從, 逆於肉理. 故癰疽之發, 未有不從營氣之鬱滯, 因而血結痰滯蘊崇熱毒為患. 治之之法, 妙在通經之結, 行血之滯, 佐之以豁痰理氣解毒.

穿山甲以攻堅, 皂刺以達毒所, 
白芷, 防風, 陳皮通經理氣而疏其滯, 
乳香定痛和血, 沒藥破血散結, 
赤芍, 歸尾以驅血熱而行之, 以破其結. 
佐以貝母, 花粉, 金銀花, 甘草, 一以豁痰解鬱, 一以散毒和血, 其為潰堅止痛宜矣. 

醫方集解: 癰瘍之劑 » 真人活命飲: 此足陽明厥陰藥也。
金銀花散熱解毒,癰疽聖藥,故以為君,
花粉清痰降火,白芷除溼祛風,並能排膿消腫,當歸和陰而活血,陳皮燥溼而行氣,防風瀉肺疏肝,貝母利痰散結,甘草化毒和中,故以為臣,
乳香調氣,托裏護心。沒藥散瘀消腫定痛,故以為佐,
穿山甲善走能散,皂角刺辛散剽銳,皆厥陰陽明正藥,能貫穿經絡,直達病所,而潰壅破堅,故以為使,加酒者,欲其通行週身,使無邪不散也。
(醫宗金鑑) 然是方為營衛尚, 中氣不虧者設. 若脾胃素弱, 營衛不調, 則有托裡消毒散之法, 必須斟酌而用. 此薛己所論千古不易之治也. 因附治瘍用方之法於後, 使學者服膺云. 
薛己曰 治瘍之法, 若腫高焮痛者, 先用仙方活命飲解之, 後用托裡敗毒散.
漫腫微痛者, 用托裡散, 如不應加薑, 桂. 
若膿出而反痛, 氣血也,八珍散. 
不作膿不腐潰, 陽氣也, 四君加歸, 耆, 肉桂. 
不生肌,不收斂, 脾氣也, 四君加芍藥, 木香. 
惡寒憎寒, 陽氣也, 十全大補加薑, 桂. 
晡熱內熱, 也, 四物加參, 耆. 
欲嘔作嘔 ,胃氣也, 六君加炮薑. 
自汗, 盜汗, 五臟也, 六味丸料加五味子.
食少體倦, 脾氣也, 補中益氣加茯苓, 半夏. 
喘促咳嗽, 脾肺也,前湯加麥冬, 五味. 
欲嘔少食, 脾胃也, 人參理中湯. 
腹痛泄瀉,脾胃寒也, 附子理中湯. 
熱渴淋秘, 腎火也, 加減八味丸.
大凡怯弱之人, 不必分其腫潰, 惟當先補氣. 
蓋瘡瘍之作, 緣陽虧損, 其膿既泄, 氣血愈, 豈有不宜補者哉! 或疑參, 耆滿中 ,間有用者, 又加發散敗毒, 所補不償所損. 又或以有疾不服補劑, 因而致誤者多矣. 可勝惜哉!

托裡消毒散 醫宗金鑒 三十一卷刪補名醫方論 六卷

人參 黃耆 白朮 茯苓    甘草    當歸 川芎 白芍 金銀花 白芷 連翹 水煎服.
【註】參, 耆, 朮, 苓, 草以益氣分, 歸, 芎, 芍以滋血分, 銀花,連翹,白芷以解毒.
竹葉黃耆湯    醫宗金鑑 
主治此方治癰疽發背諸般疔毒表裏不實熱甚口中乾大渴者服之生津止渴
組成人參(八分) 生黃耆(八分) 麥冬(八分)甘草(八分)
竹葉(十片)石膏(〔火段〕八分) 半夏(制八分) 黃芩(八分)
當歸(八分)生地(二錢)川芎(八分)白芍(八分)
上十二味水二鍾薑三片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遠
【方歌】竹葉黃耆口乾渴清熱補正助生津參耆膏夏麥冬地芍草芎歸竹葉芩
竹葉石膏夏芩草,參耆四物麥冬好
治消渴, 氣血, 胃火盛而作渴.淡竹葉 生地黃各二錢 黃耆 麥冬 當歸 川芎 黃芩 甘草 芍藥 人參 半夏 石膏 各一錢, 右水煎服.
【集註】柯琴曰 氣血皆, 胃火獨盛, 善治者補瀉兼施; 寒之而不至損陽, 之而不至助火, 扶正而邪矣. 四君子氣藥也, 加黃耆而去芩, 朮者, 恐火就燥也. 四物湯血藥也, 倍地黃而用生者, 正取其寒也. 人參, 黃耆, 甘草治煩熱之聖藥, 是補中有瀉矣. 且地黃之甘寒, 瀉心腎之火, 竹葉助芍藥清肝膽之火, 石膏佐芍藥清脾胃之火,麥冬同黃芩清肺腸之火, 則胃火不得獨盛, 而氣血之得補可知. 惟半夏一味中辛散, 用之大寒劑中, 欲其通陽之路也. 岐伯治而目不瞑者, 飲以半夏湯, 覆杯則臥, 今人以為燥而渴者禁用, 是不明陽之理耳.
【按】是方即竹葉石膏湯加生地, 當歸, 白芍, 川芎, 黃耆, 黃芩也.彼則治傷寒解後, 煩渴少氣, 氣逆欲吐. 此則治消渴, 氣血,胃火盛. 因其氣, 故加黃耆佐人參, 甘草以補氣; 因其血, 故加歸,芎, 芍, 地以補血; 因其胃火盛, 故加黃芩佐石膏以清胃火. 其煩渴則一, 故餘藥皆同也. 於此二方推之, 用半夏之意, 自可知矣.故脾者為胃行其津液也, 脾濕胃燥, 津液不行, 得火則化痰, 得寒則成飲. 胃火清, 脾濕燥, 其痰飲自除矣. 半夏消痰破飲, 使未化痰之津液回清, 而已成痰之濁液自化, 非他藥所可比倫也, 故二方於胃火盛燥渴中同用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