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湯《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唐·藺道人傳。刊於846年前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骨傷科專著。
【功用】補血調血。補血不滯血,行血不傷血。
【主治】營血虛"滯"證。頭暈目眩,心悸失眠,面色無華,婦人月經不調,量少或經閉不行,臍腹作痛,甚或瘕塊硬結,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脈細弦或細澀。
巧記: 當地傳說第一方,補血調經四物湯 (當歸熟地川芎白芍)
【病機】本方治證由營血虧虛,"沖任虛損",血行不暢所致。
原文: 凡傷重腸內有瘀血者用此。如傷重者,第一用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或四物湯,通大小便去瘀血也。
凡跌損,腸肚中汙血,且服散血藥,如四物湯之類。
凡損,大小便不通,未可便服損藥,蓋損藥用酒必熱。且服四物湯,更看如何。又服大成湯加木通。如大小便尚未通,又加朴硝。待大小便通後,卻服損藥。
白芍藥 川當歸 熟地黃 川芎 上等分,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空心熱服。一方只用當歸、大黃二味。
加味四物湯: 治療血虛頭痛證
【摘錄】 方出《金匱翼》卷五,名見《雜病證治新義》
【功用】 養血熄風。主血虛脈空,自魚尾上攻頭痛者。
菊芩蔓草,當地傳說。
【組成】 當歸1錢,生地2錢,川芎5分,白芍1錢(酒炒),
蔓荊5分,黃芩1錢(酒炒),甘菊7分,炙甘草3分。
【用法】 《雜病證治新義》本方用法:水煎服。
【各家論述】 《雜病證治新義》:本方以四物湯補血為主,而其中當歸、川芎並有活血舒痛之功,益以白芍之斂和黃芩之清、菊花之輕以平其肝,蔓荊以祛風,甘草合白芍並可緩痛,實為血虛頭風痛之良方,如結合現代藥理體會,實即具有補血、弛緩神經、緩解頭痛之效。為用於貧血性頭痛之良劑。
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惑論》元·李東垣撰於公元1247年【組成】黃芪一兩 (30g) 當歸酒洗,二錢 (6g) 當歸:黃耆 5:1
【功用】補氣生血。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論“血厥證”),應將補氣固表作為治療重點,使氣充表固,陽氣不再外浮,假熱證象才可消失。用黃耆大補脾肺之氣,使"氣旺血生"。
【主治】血虛發熱證。"肌熱面赤",煩渴欲飲(熱飲)(補中益氣湯),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亦治婦人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後,久不癒合者。
清營湯:身熱夜甚,瀉白散:皮膚蒸熱,青蒿鱉甲湯: 夜熱早涼
歸脾湯 治療心悸的心血不足,不寐的心脾兩虛
《濟生方》又名《嚴氏濟生方》。宋‧嚴用和撰。成書於宋寶祐元年(1253)。
《正體類要》明.薛己撰。骨傷科專著。刊於1529年。明世宗嘉靖八年
歸脾湯出自南宋.嚴用和的《濟生方》,依《內經》「二陽之病發心脾」之理論而創製,原方為八味藥;之後明.薛立齋《校注婦人良方》再增加當歸、遠志,為現今所用的十味藥。
【功用】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主治】心脾同治,重在補脾,氣血並補,重在補氣。
1. 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仲,健忘失眠,盜汗虛熱,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2. 脾不統血證。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補中益氣湯),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
趣記: 四君歸期早,遠知龍眼香。(參朮苓草當歸黃耆酸棗仁遠志龍眼木香)姜棗
巧記: 歸脾四君芪姜棗,歸遠龍眼香酸棗。(參朮苓草黃耆生薑大棗,當歸遠志龍眼肉木香酸棗仁)12味
【組成】白朮 白茯苓 黃芪炒 當歸 遠志 龍眼肉 酸棗仁炒,各一錢 (3g) 人參一錢 (3g) 木香五分 (1.5g) 炙甘草,三分 (1g) (四君子+當歸補血湯)
【用法】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茯苓(茯神)酸棗仁遠志: 寧心安神,木香行氣。
《正體類要》原文: 若胸腹不利,食少無寐,脾氣鬱結也,用加味歸脾湯。
歸脾湯
治跌撲等症,氣血損傷,或思慮傷脾,血虛火動,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怠惰嗜臥,怔忡驚悸,自汗盜汗,大便不調,或血上下妄行,其功甚捷。
白朮 白茯苓 黃耆(炒)當歸 遠志 龍眼肉 酸棗仁(炒,各一錢) 木香(五分) 甘草(炙,三分) 人參(一錢)
上薑棗水煎服。加柴胡、山梔,即加味歸脾湯。
《濟生方》原文:
健忘論治
夫健忘者,常常喜忘是也。蓋脾主意與思,心亦主思,思慮過度,意舍不精,神宮不職,使人健忘。治之之法,當理心脾,使神意清寧,思則得之矣。
歸脾湯
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白朮 茯神(去木) 黃耆(去蘆) 龍眼肉 酸棗仁(炒,去殼。各一兩)
人參 木香(不見火。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