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補益藥多味厚滋膩,宜慢火久煎。
補氣5
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宋代太平惠民合劑局編寫
【功用】益氣健脾。
【主治】脾胃氣虛證。面色萎白,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趣記: 婦人趕豬(茯苓人參甘草白朮),參朮苓草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朮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益氣虛餌,
四君去苓加乾薑,理中丸。除卻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氣滯使。
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療肺癆中後期的氣陰耗傷,痿證之脾胃虛弱
【功用】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主治】脾虛濕盛證。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亦可用治肺脾氣虛,痰濕咳嗽。
參苓白朮扁豆呈,山藥蓮草砂薏仁,
桔梗上浮益肺氣,棗湯調服健脾神。
佐藥砂仁: 芳香醒脾,行氣導滯,化濕和胃,
桔梗: 宣利肺氣,通調水道,載藥上行,與諸補脾藥合用,補土生金。
【組成】人參二斤 (1000g) 白茯苓二斤 (1000g) 白朮二斤 (1000g) 炒甘草二斤 (1000g)
山藥二斤 (1000g) 白扁豆薑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 (750g) 蓮子肉去皮,一斤 (500g)
薏苡仁一斤 (500g) 縮砂仁一斤 (500g) 桔梗炒令深黃色一斤 (500g)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6g),大棗湯調下。小兒量歲數加減服之 (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保真湯 治療肺癆中後期氣陰兩虛。
《十藥神書》元朝葛可久,1348。
同名有多方 (中內補充)
【功用】補虛除熱。
保真肺癆氣陰虧,參芪朮草二地歸,二冬二芍二苓柴,陳厚地骨知柏味。共20味藥。
【組成】人參 黃耆 生地黃 熟地黃 白朮 當歸 各9克 天門冬 麥門冬 赤芍藥 白芍藥
知母 黃柏 五味子 柴胡 地骨皮各6克 赤茯苓 白茯苓 甘草 陳皮 厚朴各4.5克
【用法】上二十味,研成粗末。每服用水300毫升,加生薑3片,大棗5個,蓮心五枚,同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服,一日三次,與保和湯間服。
【方解】此方為治療勞證骨蒸體虛常用方,藥用人參、黃芪、炒白朮、茯苓、炙甘草補益肺脾之氣;天冬、麥冬、生地、熟地育陰養榮,填補精血;柴胡、當歸、白芍以疏肝養肝;地骨皮、知母以滋陰退熱。諸藥共用,可起益氣養陰,兼清虛熱之功效。治法以益氣養陰,方藥以保真湯加減。
保元湯《博愛心鑑》治療心衰之氣虛血瘀
《博愛心鑒》。又名《痘疹博愛心鑒》、《痘疹全書博愛心鑒》。明·魏直撰於1525年。
【主治】痘瘡氣虛頂陷者。同時治療胸痹心痛 心氣不足。
巧記: 保元參芪草,肉桂生薑好
【組成】人蔘3克 黃芪9克 甘草2克 肉桂1.5~2克。肉桂無用量,據《景嶽全書》卷六十三補。
【用法】上藥用水300毫升,加生薑1片,煎至150毫升。不拘時服。
方以人蔘、黃芪大補元氣,扶助心氣;甘草炙用,甘温益氣,通經利脈,行血氣;肉桂辛熱補陽,温通血脈;或以桂枝易肉桂,有通陽、行瘀之功;生薑温中。可加丹蔘或當歸,喬血沽血。
補中益氣湯《內外傷辨惑論》治療胃痞之陽虛
《內外傷辨惑論》,李杲撰,三卷,1232年成書,1247年刊訂。全面系統闡述飲食勞倦所傷而致脾胃病的診察及治療用藥等理論。突出了脾胃盛衰在內傷病的發生、發展、變化中的重要地位,並由此在內傷諸疾的治療中加以充分體現,如特制補中益氣湯等方,重用黃芪,配以升麻諸品,以補土生金,升清降濁。《脾胃論》成書于l249年
【功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為 “甘溫除熱” 的代表方。
1. 脾胃氣虛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
2. 氣虛下陷證。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伴氣短乏力,舌淡,脈虛。
3. 氣虛發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陰火),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稀薄如水直下為瀉。腹痛內急後重,痢下赤白黏液者為痢疾,痢疾之腹痛是與內急重同時出現,便後不減。
補中益氣升柴陳,參朮芪草當歸身,
升陽舉陷功獨擅,氣虛發熱亦堪珍。
《脾胃論》“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
【組成】黃芪五分,病甚、勞役熱甚者一錢 (18g), 人參去蘆三分 (6g), 白朮三分 (9g),炙甘草五分 (9g), 當歸酒焙乾或曬乾二分 (3g)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 (6g) ,升麻二分或三分 (6g) 柴胡二分或三分 (6g)
沒有茯苓,葛根,因為葛根是升脾陽,
生脈散《醫學啟源》金·張元素撰,刊于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
麥門冬 氣寒,味微苦甘,治肺中〔伏〕火,〔脈〕氣欲絕。加五味子、人參〔二〕味,為生脈散,補肺中元氣不足,須用之。
【功用】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主治】
1. 溫熱、暑熱,耗氣傷陰證。汗多神疲,體倦乏力,氣短懶言,咽乾口渴,舌乾紅少苔,脈虛數。(清暑益氣湯有身熱,此方無。)
2. 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證。乾咳少痰,短氣自汗,口乾舌燥,脈虛細。
趣記: 人無脈 (人參五味子麥門冬)
【組成】人參五分 (9g) 麥門冬五分 (9g) 五味子七粒 (6g)
三藥合用,
一補一潤一歛,氣復津生,汗止陰存,氣充脈生,故名"生脈"。
玉屏風散《醫方類聚》
1443年朝鮮世宗命以金禮蒙為首的儒臣與醫官共十人編撰的一部大型醫學著作,該書於1445年十月完成,由於卷帙浩大,最後於1477年五月完成刊印,與《鄉藥集成方》、《東醫寶鑑》合稱為朝鮮醫學史三大古典著作。
【功用】益氣固表止汗。以補為固,黃耆止汗速度快。
【主治】表虛自汗。汗出惡風(桂枝湯),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感風邪。(當歸六黃湯治療的是陰虛盜汗)
巧記: 騎白朮防風
益氣聰明湯《東垣試效方》卷五 治療頭痛內傷氣虛證
【功效】令目廣大,久服無內外障、耳鳴耳聾之患。又令精神過倍,元氣自益,身輕體健,耳目聰明。
【主治】飲食不節,勞役形體,脾胃不足,得內障,耳鳴或多年目暗,視物不能。
益氣聰明參芪草,升葛蔓芍黃柏好。耳聾目障服之清.
【組成】人蔘半兩,黃耆半兩,甘草半兩,升麻3錢,葛根3錢,
蔓荊子1錢半,芍藥1錢,黃柏1錢(酒制,銼,炒黃)。
【用法】上㕮咀。每服3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臨臥近五更再煎服之。得腫更妙。
【加減】如煩悶或有熱,漸加黃柏,春、夏加之,盛暑夏月倍之,如脾胃虛去之。
【禁忌】忌煙火酸物。
「益氣」者,指本方有補益中氣作用;「聰明」者,為視聽靈敏,聰穎智慧之意。本方黃耆、人蔘、炙甘草補中益氣;升麻、葛根升發清陽;蔓荊子清利頭目;芍藥平肝斂陰、黃柏清熱瀉火。服之可使中氣得到補益,從而清陽上升,肝腎受益、耳聾目障諸症獲愈,令人耳聰目明。故名「益氣聰明湯」
七福飲《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功效】補益氣血,健脾安神。
【主治】 氣血虛虧,心神不安。氣血俱虛而心脾為甚者。
五福參歸朮地甘,酸棗遠志七福全。髓海不足智力減,氣血俱虛服可安。
【組成】 人蔘6克 熟地9克 當歸9克 白朮(炒)5克 炙甘草3克 棗仁6克 遠志5克(制用)
【用法用量】 上藥用水400毫升,煎取280毫升,空腹時溫服。
方義
方中人蔘、白朮補氣益心脾、安神益智;熟地、當歸養血和血以養心脾;酸棗仁、遠志養心安神;甘草和中;諸藥合用共奏補氣養血、寧心健脾、益智安神之效。
配伍特點
以四君子湯為基礎進行加減。
五福飲
【處方】 當歸6~9克(肝)人蔘6克(心)炙甘草3克(脾)炒白朮4.5克(肺)熟地9克(腎)
【功效與作用】 治五臟氣血虧損。
【用法用量】 水400毫升,煎取280毫升。空腹時溫服。
【摘錄】 《景岳全書》卷五十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