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中祛寒
理中丸《傷寒論》
【功用】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
1. 脾胃虛寒證。脘腹綿綿作痛,喜溫喜按,嘔吐,大便稀溏(上吐下瀉),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潤,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2. 脾陽虛失血證。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質清稀。
3. 脾胃虛寒所致的胸痹,兼見胸脘痞滿,逆氣上沖心胸;或病後多涎唾;或小兒慢驚或霍亂等。
巧記: 四君(參朮苓草)去苓加干姜(乾薑)
【組成】人參 乾薑 炙甘草 白朮各三兩 (各90g) ,配伍特點: 溫補並用,補中寓燥(干姜溫,人參補,白朮燥濕)
【用法】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 (9g)。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現代用法:上4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重9克,每次1丸,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或作湯劑,水煎服,用量以原方比例酌減)。
吳茱萸湯《傷寒論》
【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主治】四藥配伍,溫中與降逆並施,寓補益於溫降之中。
1. 胃寒嘔吐證,食穀欲嘔,或兼胃脘疼痛,吞酸嘈雜,舌淡,脈沉弦或遲。
2. 肝寒上逆證。乾嘔,或吐清涎冷沫,頭痛,巔頂痛甚,舌淡,脈沉弦。
3. 腎寒上逆證,嘔吐下痢,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舌淡,脈沉細。
本方是治療肝胃腎三經虛寒、濁陰上逆的常用方。
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薑溫胃好,
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頭痛皆能保。
【組成】吳茱萸一升,洗 (9g) 人參三兩 (9g) ,生薑六兩,切 (18g) 大棗十二枚,擘 (4枚)
回陽救逆
四逆湯《傷寒論》
【功用】回陽救逆。
【主治】少陰病,心腎陽衰寒厥證。四肢厥逆,惡寒踡臥,神衰欲寐,面色蒼白,腹痛下利,嘔吐不渴,舌苔白滑,脈微細。以及太陽病誤汗亡陽者。四逆散只冷到手腳,四逆湯是到四肢
【組成】甘草二兩,炙 (6g) 乾薑一兩半 (6g)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15g)
附子大辛大熱,回陽救逆,乾薑扶陽通脈,一守一走。
附子乾薑相須為用,是回陽救逆常用組合。若出現拒藥,可以放涼之後再服用。
溫經散寒2
當歸四逆湯《傷寒論》治療胸痹之寒凝證
【功用】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
四逆散: 脈弦,四逆湯: 脈微(阳虛,寒證),當歸四逆湯: 脈細(陰虛,陰血虛)
沈堯封曰︰叔和釋脈法,細極謂之微,即此之脈細欲絕,即與脈微相渾。不知微者,薄也,屬陽氣虛,細者小也,屬陰血虛,薄者未必小,小者未必薄也。蓋榮行脈中,陰血虛則實其中者少,脈故小;衛行脈外,陽氣虛則約乎外者怯,脈故薄。況前人用微字,多取薄字意,試問︰「微雲淡河漢」,薄乎?細乎?故少陰論中脈微欲絕,用通脈四逆主治回陽之劑也。此之脈細欲絕,用當歸四逆主治補血之劑也。兩脈陰陽各異,豈堪混釋!
【病機】本方主治營血虛弱,寒凝經脈,血行不利之證。
巧記: 當歸四逆細通草,桂枝去姜倍加棗。
【組成】當歸三兩 (12g) 桂枝三兩,去皮 (9g) 芍藥三兩 (9g) 細辛三兩 (3g) 甘草二兩,炙 (6g)
通草二兩 (6g) 大棗二十五枚,擘 (8枚)。(桂枝湯大棗十二枚)
暖肝煎《景嶽全書》天臺烏藥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