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祛痰劑8,燥濕化痰2,清熱化痰2,潤燥化痰1,溫化寒痰2,化痰息風1

治痰必治脾,也需要行氣,氣順則痰消

燥濕化痰2:二陳湯,溫膽湯

清熱化痰2: 清氣化痰丸,小陷胸湯

潤燥化痰1: 貝母瓜蔞散

溫化寒痰2: 苓甘五味姜辛湯,三子養親湯

化痰息風1: 半夏白朮天麻湯

燥濕化痰

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功用】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濕痰證。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噁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二陳湯用半夏陳,苓草薑梅一併存,

燥濕化痰兼利氣,濕痰為患此方珍。

【組成】半夏五兩 (15g) 白茯苓三兩 (9g) 橘紅五兩 (15g) 炙甘草一兩半 (5g)

【用法】加生薑7片,烏梅1個,水煎,溫服。

半夏、橘紅為本方燥濕化痰的基本結構烏梅收斂肺氣

方中半夏、陳皮,屬於「六陳」之一,以儲存陳久者入藥為佳。所謂「六陳」,《珍珠囊藥性賦》有歌云:「枳殼陳皮半夏齊,麻黃狼毒與茱萸,六般之藥宜陳久,入藥方知奏效奇。」吳儀洛云:「《局方》陳皮半夏貴其陳久,則少燥散之性,故名『二陳』」。(《成方切用》)其命名意義皆在於此。


金水六君煎《景岳全書》治療哮證緩解期的肺腎虛

【功效】養陰化痰。

【主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喘逆多痰。

"金水六君煎 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多痰喘急等證,神效。

當歸(二錢) 熟地(三、五錢) 陳皮(一錢半) 半夏(二錢) 茯苓(二錢) 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生薑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遠溫服。如大便不實而多濕者,去當歸,加山藥;如痰盛氣滯,胸脅不快者,加白芥子七、八分;如陰寒盛而嗽不愈者,加細辛五、七分;如兼表邪寒熱者,加柴胡一、二錢。"


平喘固本湯 治療肺脹之肺腎氣虛

《中醫內科學》引南京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驗方

【功效】補肺納腎,降氣平喘,化痰。

【主治】肺脹,肺腎氣虛,喘咳有痰者。

平喘胡桃蘇橘紅,黨蔘半夏坎臍冬;

沉香五味磁蟲草,肺腎雙療固本雄。

【組成】黨蔘15克,五味子6克,冬蟲夏草6克,胡桃肉12克,靈磁石18克,沉香、坎臍、蘇子各15克,款冬花12克,法半夏12克,橘紅6克。水煎服。(註釋:坎臍--臍帶,紫河車)


溫膽湯

 黃連溫胆湯: 治療不寐之痰熱擾心證,小兒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痰火內擾證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宋代醫家陳言所著,成書于宋淳熙元年 (1174),原題《三因極一病源論粹》,現書名為《宋志》所記。全書共18 卷,首敘醫學總論,並將三因(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作為論述的重點

溫膽湯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由半夏、枳實、陳皮、竹茹、甘草、生薑6味藥組成,溫養膽氣為其主要功能,用於治療膽寒所致之大病後虛煩不得眠。

及至宋代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將原方加茯苓、大棗,指徵不再說是“膽寒”,而說是“氣郁生涎(痰),變生諸症”,主症也擴充為“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詳……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

進一步擴大了溫膽湯的主治定位,拓寬了其適應範圍,“痰涎”和“氣鬱”所變生的諸證都可應用溫膽湯,可隨具體病情加減變化,如偏寒者加大生薑、陳皮用量,偏熱者可加黃芩、黃連。單加黃連,即是黃連溫膽湯,首見於清朝陸廷珍之《六因條辨》,可治膽鬱痰熱、膽胃不和等多種疾患,使“溫膽”之意更具“清膽”之功

【功用】理氣化痰,清膽和胃。(膽胃氣均往下降)

【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證。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苔白膩,脈弦滑。

趣記: 指示二陳找薑茹

溫膽湯夏陳苓草,枳實竹茹加姜棗,

虛煩不眠舌苔膩,膽胃不和痰熱擾。

【組成】半夏二兩 (60g) 竹茹二兩 (60g) 陳皮三兩 (90g) 枳實二兩 (60g) 

                茯苓一兩半 (45g) 炙甘草一兩 (30g) 生薑五片,大棗一枚

本方實為清膽和胃之劑。王晉三云:「溫膽湯,隔腑求治之方也。熱入足少陽之本,膽氣橫逆,移於胃而為嘔,苦不眠,乃治手少陽三焦,欲其旁通膽氣,退熱為溫,而成不寒不燥之體,非以膽寒而溫之也」。(《古方選注》)羅東逸云:「命名溫者,乃謂溫和之溫,非謂溫涼之溫也」。(《醫宗金鑒》)陳修園則持異議云:「熱除痰清而膽自寧和,即溫也。溫之者,寒涼之也」。(《時方歌括》)可見,本方「溫膽」之意在於「清」也。

《備急千金要方》溫膽湯

治大病後虛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之方。

半夏 竹茹 枳實(各二兩) 橘皮(三兩) 甘草(一兩) 生薑(四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本有茯苓二兩、紅棗十二枚)

cf. 蒿芩清胆湯(和解少陽青蒿黃芩,治療溼熱的碧玉散: 青黛六一散,加上溫膽湯枳實換枳殼)


清熱化痰2: 清氣化痰丸,小陷胸湯

清氣化痰丸《醫方考》明.吳昆撰。刊於1584年。

【功用】清熱化痰,理氣止咳。《丹溪心法》:"氣有餘便是火"

【主治】痰熱咳嗽。咳嗽氣喘,咯痰黃稠,胸膈痞悶,甚則氣急嘔惡,煩躁不寧,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清氣化痰杏瓜蔞,茯苓枳芩膽星投,

陳夏薑汁糊丸服,專治肺熱咳痰稠。

【組成】膽南星一兩半 (45g) 瓜蔞仁一兩 (30g) 黃芩一兩 (30g)  制半夏一兩半 (45g) 

                陳皮一兩 (30g) 杏仁一兩 (30g) 枳實一兩 (30g)  茯苓一兩 (30g) (小限胸湯拌黃瓜)

【用法】上粉末與生薑100g汁泛丸,每服6~9g,1日2次,小兒酌減;亦可作湯劑。

膽南星:為天南星用牛膽汁(寒涼)拌製而成的加工品。藥性苦、微辛,;歸肝膽經。功能清熱化痰,息風定驚。主治中風、癲癇、驚風、頭風眩暈、痰火喘咳等證。

清金化痰湯《醫學統旨》治療痰熱咳嗽

【功效】清熱化痰。 

【主治】咳嗽痰多,痰色黃黏難咯,胸膈痞滿,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組 成】黃芩、山梔子各12克,知母、桑白皮、瓜蔞仁各15克,
                    貝母、麥門冬、橘紅、茯苓、桔梗各9克,甘草3克。

清金化痰黃芩梔, 桔梗麥冬桑貝知 ,
瓜蔞橘紅茯苓草 ,痰火犯肺咳嗽止。


桑白皮湯《景岳全書》治療痰熱喘證

【功用】清火滌痰,止咳平喘。

桑白皮湯痰熱療,芩連山梔將火掃;
蘇子杏仁降肺逆,貝母半夏用之巧。

【組成】炙桑白皮30克,半夏、黃芩、黃連、梔子各10克,蘇子9克,杏仁、川貝母各12克。

【用法】 上藥用水400毫升,加生薑3片,煎至320毫升,通口服。



小陷胸湯《傷寒論》

【功用】清熱化痰,寬胸散結。

【主治】痰熱互結證。胸脘痞悶,按之則痛,或心胸悶痛,或咳痰黃稠,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大陷胸湯水熱互結,水深火熱)

趣記: 拌黃瓜(黃連)

【組成】黃連一兩 (6g) 半夏半升 (12g),瓜蔞實一枚 (20g)

一苦一辛,辛開苦降

辛開苦降

半夏瀉心湯: 辛開苦降法治療寒熱錯雜的心下痞

左金丸: 黃連和吳茱萸,也是辛開苦降法


千金葦莖湯(《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篇.附方》)。治療肺痈成痈期
葦莖湯《外臺秘要》(唐朝王燾著。 王燾以母病攻醫,而著《外台秘要》。成書於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
名稱中的千金,來自備急千金要方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膿。

【主治】肺癰,熱毒雍滯,痰瘀互結證。身有微熱、咳嗽痰多,甚則咳吐腥臭膿血,胸中隱隱作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千金葦莖,桃瓜苡仁。

【組成】葦莖(銼)30克 薏苡仁15克 桃仁50枚(去尖、皮、雙仁者) 瓜瓣15克(冬瓜子)
【用法】上四味藥,哎咀。以水1升,先煮葦莖,煮取500毫升,去滓,悉納諸藥,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6當吐如膿。

【組成】葦莖切,二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 (蘆根代,60g) 薏苡仁半升 (30g) 瓜瓣半升 (冬瓜仁代,24g) 桃仁三十枚 (9g)
【用法】㕮咀,內葦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吐如膿 (現代用法:水煎服)。

瓜瓣,冬瓜子
《本草述鉤元》:主腹內結聚,破潰膿血,凡腸胃內壅,最為要藥。

蘆莖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蘆葦的嫩莖。
清˙張璐《本草逢源》:「葦莖中空,專於利竅,善治肺癰,吐膿血臭痰。」《本草綱目》「葦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蘆,長成曰葦葦者,偉大也。蘆者,色盧黑也。葭者,嘉美也。」「蘆中空虛,故能入心肺,治上焦虛熱。」
「原方用的是葦莖,對於什麼是葦莖,稍微有點爭議,多數醫家認為是蘆葦的莖,因為莖在水上,主升發透邪的作用較強,而後世葦莖不大用了,都用蘆根,過去認為蘆根與葦莖藥性稍有不同,蘆根生於水中,清熱透熱的作用更好。現在我們已經主要用蘆根來代替葦莖。」

【方論】本方為治肺癰名方。方中葦莖甘寒輕浮,清肺瀉熱為君;瓜瓣化痰排膿為臣;桃仁活血祛瘀,薏苡仁清肺破毒腫,共為佐使。四藥合用,共成清肺化痰,逐瘀排膿之功。肺癰未成或已成者均可使用。

分析: 蘆根是透熱的,清肺部之壅結,
冬瓜子,清代《本草述鉤元》述:“主腹內結聚,破潰膿血,凡腸胃內壅,最為要藥”。冬瓜子有利水解毒的作用,但是如果是肺部膿腫,則選甜瓜子為好。
薏苡仁祛濕解毒,將濕熱之邪向下導,肺氣不能下行則壅滯; 濕熱去,則清輕之氣可升,肺金之氣可以下肅。
一般熱結於內,多有瘀滯,此時如果瘀滯不破,用各種解毒的藥物可能效果都有限,加入活血化瘀的藥物,比如三七、桃仁、紅花、丹參等藥物,往往可以立刻獲效。而肺部血管細微,患病後更容易導致絡脈不通,桃仁活血化瘀極妙。」

《備急千金要方》:「治咳有微熱,煩滿,胸心甲錯,是為肺癰,……又方:葦莖切,二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薏苡仁半升;瓜瓣半升;桃仁三十枚;右四味㕮咀,內葦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當有所見,吐膿血。」

《成方便讀》:“癰者,壅也,猶土地之壅而不通也。是以肺癰之證,皆由痰血火邪,互結肺中,久而成膿所致。桃仁、甜瓜子皆潤燥之品,一則行其瘀,一則化其濁;葦莖退熱而清上,苡仁除濕而下行。方雖平淡,其散結通瘀、化痰除熱之力實無所遺。以病在上焦,不欲以重濁之藥重傷其下也。”



如金解毒散《癰疽神秘驗方》明·陶華撰。約成書於15世紀中期。

功效: 降火解毒。治療肺痈成痈期

主治: 肺癰。發熱煩渴,脈洪大。

如金解毒梔桔草,黃芩連柏肺癰消。

組成: 桔梗6g,甘草9g,黃連4g(炒),黃芩4g(炒),黃柏4g(炒),山梔(炒)4g。

用法用量: 水2盅,煎至8分,作10餘次呷之,不可急服。


桔梗湯《金匱要略方論》

功用:宣肺止咳,祛痰排膿。

主治:肺癰。症見咳而胸痛,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

【組成】桔梗一兩 (30克) 甘草二兩 (60克)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

加味桔梗湯《醫學心悟》治肺癰潰膿期 (中內補充)

【功效】 清熱解毒,化痰排膿。

【組成】 桔梗(去蘆)8分,白芨8分,橘紅8分,甜葶藶(微炒)8分,甘草節1錢5分,貝母1錢5分,苡仁5錢,金銀花5錢。

加味桔梗芨橘紅,苡貝銀草葶藶同。清肺化痰排膿癰。

《張氏醫通·肺癰》即曾指出:“若喘鳴不休,脣反,咳吐膿血,色如敗滷,滃臭異常,正氣大敗,而不知痛,坐不得臥,飲食難進,爪甲紫而帶彎,手掌如枯樹皮,面豔顴紅,聲啞鼻煽者不治。”“肺癰初起,脈不宜數大,潰後最忌短濇,脈緩滑面白者,脈弦急面赤者死。”

潤燥化痰

貝母瓜蔞散《醫學心悟》清.程國彭撰於1732年。

【功用】潤肺清熱,理氣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咳嗽嗆急,咯痰不爽,澀而難出,咽喉乾燥,苔白而乾。

趣記: 花鄰居皆揹簍(天花粉茯苓橘紅桔梗貝母瓜蔞)

【組成】貝母一錢五分 (5g) 瓜蔞一錢 (3g) 茯苓 橘紅 花粉 桔梗各八分 (各2.5g)


溫化寒痰

苓甘五味薑辛湯《金匱要略》

【功用】溫肺化飲。

【主治】寒飲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滿不舒,舌苔白滑,脈弦滑。

【組成】茯苓四兩 (12g) 甘草三兩 (9g) 乾薑三兩 (9g) 細辛三兩 (5g) 五味子半升 (5g)

小青龍湯(乾薑細辛五味子,溫肺化飲) 同有惡寒無汗,

杏蘇散: 也是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治外感涼燥,和小青龍湯同有惡寒無汗,鑑別是乾。


三子養親湯 《韓氏醫通》卷下 明,韓懋著 ·刊於1522年。

【功用】溫肺化痰,降氣消食。

【主治】痰壅氣逆食滯證。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難消,舌苔白膩,脈滑。

趣記: 三子來借書(萊菔子白芥子紫蘇子)

三子養親祛痰方,芥蘇萊菔共煎湯,

大便實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薑。

【組成】紫蘇子 (9g) 白芥子 (9g) 萊菔子 (9g) (原書末著劑量)



化痰息風

半夏白朮天麻湯 治療痰濁頭痛

《醫學心悟》清.程國彭撰於1732年

【功用】化痰息風,健脾祛濕

【主治】風痰上擾證。眩暈,頭痛,胸膈痞悶,噁心嘔吐,舌苔白膩,脈弦滑。

(天麻鉤藤飲也有眩暈頭痛,但病機為肝陽上亢)

巧記: 夏陳苓草,朮麻姜棗

【組成】半夏一錢五分 (4.5g) 天麻 茯苓 橘紅 各一錢 (各3g) 白朮三錢 (9g) 甘草五分 (1.5g) 生薑一片,大棗二枚

半夏天麻是治風痰眩暈頭痛之要藥。

導痰湯《傳信適用方》(引皇甫坦方) 《校注婦人良方》

功用:燥濕祛痰,行氣開鬱。

主治:痰厥證。頭目眩暈,或痰飲壅盛,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嘔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舌苔厚膩,脈滑。

導痰湯中二陳佳,南星枳實六味抓,痰結成痞脘腹脹,豁痰散結效驗誇。

【組成】半夏,湯洗七次四兩 (120g) 橘紅一兩 (30g) 赤茯苓一兩 (30g) 
                天南星,細切薑汁浸一兩 (30g) 枳實去瓤一兩 (30g)  上為粗末。
             
每服三大錢 (9g),水二盞,生薑十片,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 (現代用法:加生薑4片,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陶弘景曰:「茯苓,白色者補,赤色者利」赤茯苓偏於利濕)


順氣導痰湯 治療癲證之痰瘀(加逍遙散)

《類證治裁》《李氏醫鑑》卷二

組成:橘紅、茯苓1錢,半夏(姜制)2錢,甘草5分,膽星、枳實、木香、香附。

主治:痰結胸滿,喘咳上氣。

順氣二陳導痰除,膽星枳實木香附,化痰理氣解鬱服。


生鐵落飲(清心滌痰法)治療狂證之痰火擾神

清•程國彭《醫學心悟》

【主治】治痰火上擾之癲狂。

生鐵落飲用鉤藤,二茯丹玄參二冬, 遠志菖蒲朱連翹,貝母膽南星橘紅。 

【組成】天冬去心 麥冬去心 貝母各三錢 元參 鉤藤 丹參各一錢五分 

                茯苓 茯神 膽星 橘紅 遠志肉 石菖蒲 連翹 各一錢  辰砂三分

用生鐵落,煎熬三炷線香,取此水煎藥,服後安神靜睡,不可驚駭叫醒,犯之則病復作,難乎為力。凡狂症,服此藥二十餘劑而愈者多矣,若大便閉結,或先用滾痰丸下之。

生鐵落: 生鐵煅至紅赤,外層氧化時被錘落的鐵屑。取煅鐵時打下之鐵落,去其煤土雜質,洗淨,晒乾。或煅後醋淬用。

【方論選萃】

現代•謝海州:狂者,發作剛暴,罵詈不避親疏,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此痰火結聚所致,或傷寒陽明邪熱所發。痰火,生鐵落飲主之。

本方服後可安神靜睡,不可驚駭叫醒,犯之則病復作,難乎為力。凡狂症,服此方需二十劑以上,若大便秘結,或先用滾痰丸(青礞石、沉香、黃芩、大黃)下之。

本方天麥冬清心化痰;貝母、膽星、橘紅,清熱化痰;遠志、菖蒲、茯苓、茯神安神定志,元參、連翹、鉤藤、丹參、養陰散風;辰砂鎮痙,總之本方安神定志,息風化痰(《歷代名醫良方注釋》)。


癲狂夢醒湯《醫林改錯》

【功用】活血祛瘀,降氣逐痰。

【主治】癲狂一症,哭笑不休,詈罵歌唱,不避親疏,許多惡態,乃氣血凝滯腦氣,與臟腑氣不接,如同作夢一樣。

癲狂夢醒桃仁功,香附青皮柴木通,桑白大腹皮赤芍,夏陳蘇子甘草同。

【組成】桃仁八錢(24g),赤芍三錢(9g),半夏二錢(6g),蘇子(研)四錢(12g),

                柴胡三錢(9g),香附二錢(6g),青皮二錢(6g),木通三錢(9g),

                腹皮三錢(9g),陳皮三錢(9g),桑皮三錢(9g),甘草五錢(15g)。

【方解】

君:桃仁---活血逐瘀,並引瘀血下行。

臣:赤芍——活血祛瘀。

半夏、蘇子——祛痰化濁。

佐:木通——活血通脈。

大腹皮、陳皮、桑白皮--化痰泄濁,降氣散結,使痰濁從下而出。柴胡、香附、青皮——疏肝解鬱,行氣散結;柴胡與陳皮,一升一降,調理全身氣機。

使:甘草——調和諸藥。

【方論】

癲狂夢醒湯重用桃仁配赤芍活血化瘀;用香附、柴胡、青皮、陳皮疏肝理氣解鬱;蘇子、半夏、桑皮、腹皮降氣消痰;木通清熱利溼,;一則清解氣鬱所化之火,二則利溼有助消痰,三則通竅;倍用甘草緩急調藥。諸藥相伍,活其血、理其氣、消其痰。血活則氣暢、氣暢則鬱解,鬱解痰亦消,痰消竅則通。故治氣血凝滯、痰氣鬱結,氣、血、痰三者互結之癲狂症,頗相適宜。(《醫林改錯評註》)。(陳士奎《活血化瘀名家王清任》)。

《醫林改錯》:“癲狂夢醒湯癲狂一症,哭笑不休,詈罵歌唱,不避親疏,許多惡態,乃氣血凝滯腦氣,與臟腑氣不接,如同作夢一樣。桃仁八錢,柴胡三錢,香附二錢,木通三錢,赤芍三錢,半夏二錢,腹皮三錢,青皮二錢,陳皮三錢,桑皮三錢,蘇子(研)四錢,甘草五錢。方歌:癲狂夢醒桃仁功,香附青柴半木通,陳腹赤桑蘇子炒,倍加甘草緩其中。”

定癇丸《醫學心悟》治療癇病之風痰閉阻

【功用】滌痰熄風。

【主治】風痰蘊熱之癇病。忽然發作,眩仆倒地,目晴上視,口吐白沫,喉中痰鳴,叫喊作聲,甚或手足抽搐,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滑略數。亦可用於癲狂。

定癇二茯貝天麻,丹麥陳遠蒲姜夏,

膽星全蠍蠶琥珀,竹瀝薑汁草朱砂。共18味

【組成】明天麻一兩 (30g) 僵蠶,五錢 (15g) 川貝母一兩 (30g) 全蠍五錢 (15g) 半夏一兩 (30g) 茯苓 茯神各一兩 (30g) 陳皮七錢 (20g) 遠志七錢 (20g) 石菖蒲五錢 (15g) 膽南星五錢 (15g) 丹參二兩 (60g) 麥冬二兩 (60g) 琥珀,五錢 (15g) 辰砂三錢 (9g) 

【用法】共為細末,用甘草120g煮膏,加竹瀝汁100 ml 與生薑汁50 ml為丸,每次9g;亦可作湯劑,加甘草水煎,去渣,入竹瀝、薑汁、琥珀、朱砂沖服。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