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鎮安神
朱砂安神丸《內外傷辨惑論》金,李杲撰,1232年成書,1247年刊訂。
【功用】鎮心安神,清熱養血。
【主治】心火亢盛,陰血不足證。失眠多夢,驚悸怔忡,心煩神亂,或胸中懊憹,舌尖紅,脈細數。心腎並治,重在養心。
趣記: 老朱當皇帝(甘草朱砂當歸黃連生地黃)(甘草國老)
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將甘草尊為“國老”,並言:“此草最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國老”,即帝師之稱。把甘草推崇為藥之帝師,其原因正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釋:“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組成】朱砂五錢 (15g) 黃連 六錢 (18g) 炙甘草五錢半 (16.5g) 生地黃一錢半 (4.5g) 當歸二錢半 (7.5g)
黃連苦寒,清心瀉火
滋養安神天王補心丹 治療心悸的心血不足
《校注婦人良方》作者:(明)薛己(字新甫,號立齋)(1487-1559年)在他61歲時終於完成了對《婦人大全良方》的校注工作(1547年)。
《婦人良方大全》,中國現存最早、具有系統性的婦產科專著。簡稱《婦人良方》。24卷。宋代陳自明著。成書於嘉熙元年(1237)
【功用】滋陰清熱,養血安神。
【主治】陰虛血少,神志不安證。心悸怔仲,虛煩失眠,神疲健忘,或夢遺,手足心熱,口舌生瘡,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細數。(口舌生瘡: 導赤散,涼膈散)
辨證要點:本方治證,多由憂愁思慮太過,暗耗陰血,以致心腎兩虧,陰虛血少,虛火內擾所致。
天王補心柏棗仁,二冬生地當歸身,
三參桔梗朱砂味,遠志茯苓養心神。(背)
共15味
【組成】生地黃四兩 (120g) 人參 玄參 丹參 茯苓 桔梗 遠志 各五錢 (各15g)
麥門冬 天門冬 柏子仁 酸棗仁炒,當歸 五味 各一兩 (各30g)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煉蜜為小丸,用朱砂水飛9-15g為衣,每服6-9g,溫開水送下,或用桂圓肉煎湯送服。亦可改為湯劑。
原文: "天王補心丹 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祛煩熱,除驚悸,療咽乾,育養心神。
人參(去蘆) 茯苓 玄參 丹參(清心火) 桔梗(載藥上行) 遠志(各五錢) 當歸(酒浸) 五味 麥門冬(去心) 天門冬 柏子仁 酸棗仁(炒,各一兩) 生地黃(四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用硃砂為衣。每服二三十丸,臨臥竹葉煎湯(清心火)送下。一方多石菖蒲、熟地黃、杜仲、百部、茯神、甘草。此方內天麥門冬、玄參、生地,雖能降火生血化痰,然其性沉寒,損傷脾胃,克伐生氣,若人飲食少思,大便不實者,不宜用。"
隋唐之時,著名高僧道宣法師勤奮修行。連續九十天不眠、不坐也不臥,專一持念佛號不停(道宣一生前後共行了二十一次)。最終因不分晝夜修行心力耗損太大而病倒。四大護法天王之一的毗沙門天王,便出現在其夢境中傳授給他一個補心之藥方,道宣和尚用此藥方治好了自己的病,毗沙門天王名「多聞天王」。
記錄高僧事蹟的南宋古籍《佛祖統紀》一書中對此也有記載: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道宣「心勞疾發,毗沙門天王授以補心之方」。道宣公開此方歷代流傳不絕,依其來源便被稱為「天王補心丹」。
80年代後期,敦煌研究者發現:現收藏在英國的,編號為S.5598V的敦煌文稿攝影膠片中有一段「毗沙門天王奉宣和尚神妙補心丸方」的文字,其中記錄了具體的配方,證實了「天王補心丹」是唐代流傳下來的藥方。
【敦煌佛家補益養生醫方淺探】,李應存,甘肅中醫學院 |
197為頁數 |
汪昂(1615~1695)《醫方集解》:「天王補心丹,終南宣律師課誦勞心,夢天王授以此方,故名。治思慮過度,心血不足,怔忡健忘,心口多汗,大便或秘或溏,口舌生瘡等證。」
汪昂《湯頭歌訣》:「天王賜下補心丹,為憫山僧講課難,歸地二冬酸柏遠,三參苓桔味為丸。」
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天王補心丹
景岳全書: 「《道藏》偈云:昔志公和尚日夜講娙,鄧天王憫其勞者也,錫之此方,因以名焉。生地黃,四兩,洗淨。人參,玄參,炒,丹參,炒,遠志,炒,桔梗,各五錢。白茯苓,五錢。五味,炒,當歸,酒洗,麥冬,炒,天冬,炒,柏子仁,炒,酸棗仁,炒,各一兩。右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分作十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燈心棗湯化下,食遠臨臥服。或作小丸亦可。」
酸棗仁湯《金匱要略》
【功用】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主治】肝血不足,虛熱內擾證。虛煩失眠,心悸不安,頭目眩暈,咽乾口燥,舌紅,脈弦細。
酸棗仁湯治失眠,川芎知母苓草煎
【組成】炒酸棗仁二升 (15g) 川芎二兩 (6g) 甘草一兩 (3g) 知母二兩 (6g) 茯苓二兩 (6g)
交泰丸-《韓氏醫通》卷下。
【功用】交通心腎,清火安神。
【主治】心火偏亢,心腎不交,怔忡,失眠。
【組成】生川連15克 肉桂心1.5克
【用法】上二味,研細,白蜜為丸。每服1.5~2.5克,空腹時用淡鹽湯下。
泰,卦象之一,水上火下。
陰陽失乖,水火不濟,人病失眠,可與交泰丸。
交泰丸,交濟水火,藥方取黃連苦寒,入少陰心經,降心火,不使其炎上;取肉桂辛熱,入少陰腎經,暖水臟,不使其潤下;寒熱並用,如此可得水火既濟。
黃連、肉桂為丸,即是交泰丸,多不作湯劑。
按: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據《四科簡效方》補。
現多稱本方源自《韓氏醫通》,但書中並無交泰丸之方名。明確提出黃連、肉桂同用,治心腎不交,名交泰丸者,則是清代的王士雄。他在《四科簡要方*安神》篇中說:「生川連五錢,肉桂心五分,研細,白蜜丸,空心淡鹽湯下,治心腎不交,怔忡無寐,名交泰丸」。
養心湯 (補心血)治療癲證之心脾兩虛
仁齋直指 證治準繩
【主治】 治心虛血少,神氣不寧,怔忡驚悸。
養心湯方歌: 參芪苓草夏芎歸,二茯酸柏遠肉桂
天王補心丹: 歸地二冬酸柏遠,三參苓桔味為丸
【組成】黃耆 蜜炙、 茯苓、茯神、當歸 酒洗、 川芎、半夏麴 一兩 ,甘草 炙 一錢 ,
柏子仁 去油 、酸棗仁 炒 、遠志 去心炒、 五味子、人蔘、肉桂 二錢半 。13味
【用法】每服五錢。
心神主血而藏神,經曰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心血虛則易動,故 怔仲驚悸,不得安寧也。
【方論】 此手少陰藥也。人蔘、黃耆以補心氣,川芎、當歸以養心血,二茯、遠志、柏仁、酸棗以泄心熱而寧心神,五味收神氣之散越,半夏去擾心之痰涎,甘草補土以培心子,赤桂引藥以入心經,潤以滋之,溫以補之,酸以斂之,香以舒之,則心得其養矣。
二陰煎《景岳全書》卷五十一。治療狂證之火盛陰傷
【主治】清心瀉火,養陰安神。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驚狂失志,多言多笑,喜怒無常;或瘡瘍疹毒,煩熱失血
燈心竹葉二陰煎,生地玄參麥冬連,木通茯苓酸棗草,滋陰降火治狂癲。
(導赤散: 竹甘通地,導赤木通生地黃,甘草梢加竹葉嚐)
【組成】 木通5克 生地黃 麥冬各9克 酸棗仁6克 甘草3克 玄蔘5克 黃連6克 茯苓9克
【用法】上藥用水400毫升,加燈草20根,或竹葉亦可,煎至280毫升,空腹時服。
【方解】心經有熱,水不制火,其本在於陰不足。故治宜滋陰以降火。方中重用生地為君,滋陰補腎,涼血清熱。臣以甘寒之麥冬養陰生津;玄參苦寒,滋陰涼血兼清熱解毒。更佐以苦寒之黃連及木通以清熱瀉火利尿,燥濕解毒;茯苓甘淡,滲濕利水,健脾安神。酸棗仁養肝斂陰,寧心安神;甘草清熱解毒,調護中土,二藥同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滋陰降火,寧心安神之功。
"二陰煎 此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陰。凡驚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瘍疹煩熱失血等證,宜此主之。
生地(二、三錢) 麥冬(二、三錢) 棗仁(二錢) 生甘草(一錢) 玄參(一錢半) 黃連(或一、二錢) 茯苓(一錢半) 木通(一錢半)
水二鍾,加燈草二十根,或竹葉亦可,煎七分,食遠服。如痰勝熱甚者,加九制膽星一錢,或天花粉一錢五分。"
琥珀養心丹《證治準繩》《準繩.類方》卷五。治療狂證之火盛陰傷
【主治】 氣血虛弱,心神失養,驚悸怔忡,失眠健忘,氣短體倦,自汗口乾,頭昏心煩,面色少華。心血虛,或怔忡心跳。坐臥不安,寐則易覺,多魘。四肢倦怠,精神不爽,面黃肌瘦。
琥珀龍齒朱牛黃,歸地黃連人參嚐,茯神菖蒲酸柏遠,血丸金衣燈芯湯。
【組成】琥珀6克 龍齒(煅)30克 硃砂9克 牛黃3克
遠志(黑豆、甘草同煮,去骨)石菖蒲 茯神 酸棗仁(炒)柏子仁 各15克
當歸 生地黃各21克 人蔘15克 黃連9克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燈心湯送下。
《醫略六書》:心虛熱熾,心神失養,則心氣不寧,故心跳不已,觸事易驚焉。
生地養心陰以制火,人蔘補心氣以寧心,黃連清心火之妄動,龍齒定魂魄之飛揚,棗仁滋養心神,遠志交通心腎,歸身養血榮心,茯神安神定志,柏仁養心氣,琥珀利心營,菖蒲開心氣以通竅,牛黃涼心熱以定驚,硃砂鎮墜心氣、安心神,更以豬心血引之入心,金箔制肝墜熱,燈心泄熱從小便去也。蓋熱從下泄,則心火自降而心氣和平,安有心跳善驚之患乎?
【原文】 琥珀(另研)2錢,龍齒(煅,另研)1兩,遠志(黑豆、甘草同煮,去骨)5錢,石菖蒲5錢,茯神5錢,人蔘5錢,酸棗仁(炒)5錢,當歸7錢,生地黃7錢,黃連3錢,柏子仁5錢,硃砂(另研)3錢,牛黃(另研)1錢。
【製法】 上為細末,將牛黃、硃砂、琥珀、龍齒研極細,以豬心血為丸,如黍米大,金箔為衣。每次50丸,用燈心湯送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