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劑19,燥濕和胃2,清熱祛濕7:茵陳蒿湯,利水滲濕3,溫化寒濕3,祛濕化濁2,祛風勝濕2: 羌活勝濕,獨活寄生湯

 燥濕和胃

平胃散《簡要濟眾方》宋朝翰林醫官使周應奉詔編撰的第4部官修醫學方書,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頒行,內容源於宋初《太平聖惠方》和諸家已試驗效名方,約在明末散佚。

【功用】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主治】濕滯脾胃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噁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趣記: 蒼朮皮老厚(蒼朮陳皮國老厚朴)

【組成】蒼朮去黑皮,搗為粗末,炒黃色,四兩 (120g) 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三兩 (90g) 陳橘皮洗令淨,焙乾,二兩 (60g) 炙甘草黃,一兩 (30g)

【用法】共為細末,每服4~6g,薑棗煎湯送下;或作湯劑,水煎服。


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功用】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霍亂吐瀉,惡寒發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以及山嵐瘴瘧,水土不服等。(理中丸也可治療霍亂)(cf.香薷散無汗)

藿香正氣大腹蘇,夏曲陳苓朴白朮,

白芷桔梗薑棗草,風寒暑濕俱能除。

(半夏曲為半夏加麵粉、薑汁等製成的曲劑,功效:化痰止咳,消食寬中。)

【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蘇 茯苓去皮,各一兩 (30g) 半夏曲 白朮 陳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薑汁炙 苦桔梗各二兩 (各60g) 藿香去土,三兩 (90g) 炙甘草,二兩半 (75g)

含平胃散無蒼朮,含二陳湯(茯苓半夏陳皮甘草)


清熱祛濕
茵陳蒿湯《傷寒論》

【功用】清熱,利濕,退黃。

【主治】黃疸陽黃證。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發熱,無汗或但頭汗出(中焦有熱),口渴欲飲(熱重於濕),噁心嘔吐,腹微滿,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沉數或滑數有力。

巧記: 茵梔黃

【組成】茵陳六兩 (18g) 梔子十四枚 (12g) 大黃二兩 (6g),去皮
三仁湯《溫病條辨》

【功用】宣暢氣機,清利濕熱。

【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於熱證。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肢體倦怠,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後身熱(身熱不揚),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

趣記: 三人撲通滑下耶(三仁厚朴通草滑石半夏竹葉)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存。

【組成】杏仁五錢 (15g) 白蔻仁二錢 (6g) 生薏苡仁六錢 (18g) 
                飛滑石六錢 (18g) 白通草二錢 (6g)  竹葉二錢 (6g) 厚朴二錢 (6g)  半夏五錢 (15g)

當歸四逆湯也有通草,三仁分別宣上、暢中、滲下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功用】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主治】熱淋。尿頻尿急,溺時澀痛,淋瀝不暢,尿色渾赤,甚則癃閉不通,小腹急滿,口燥咽乾,舌苔黃膩,脈滑數。(小薊飲子有熱無濕)

趣記: 六一通車去登遍黃山(滑石甘草木通車前子瞿麥燈心草萹蓄大黃山梔子) 

【組成】車前子 瞿麥 萹蓄 滑石 山梔子仁 炙甘草 木通 大黃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 (各500g)

【用法】散劑,每服6~10g,燈心煎湯送服;湯劑,加燈心,水煎服。

大黃使濕熱從大便而去,山梔子使濕熱從小便而去。


甘露消毒丹《醫效秘傳》清.葉桂述,吳金壽校。刊於1831年。傷寒溫病著作。

【功用】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並重證。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痛,身目發黃,

                頤腫口渴,小便短赤,泄瀉淋濁,舌苔白或厚膩或乾黃,脈濡數或滑數。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陳滑石木通菖,

芩翹貝母射干薄,濕熱時疫是主方。


連朴飲《霍亂論》清.王士雄撰於1838年。1862年作者重訂改名為《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功用】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濕熱霍亂。上吐下瀉,胸脘痞悶,心煩躁擾,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濡數。(當浮、細、軟三者結合在一起而一同出現的時候,叫做「濡脈」。)

趣記: 廉頗只吃拌滷脯(黃連厚朴梔子豆豉半夏蘆根石菖蒲)

【組成】制厚朴二錢 (6g) 川黃連薑汁炒 石菖蒲 制半夏各一錢 (各3g) 香豉炒 焦梔各三錢 (各9g) 蘆根二兩 (60g)

濕熱方劑:

肝膽濕熱--龍膽瀉肝湯

少陽濕熱痰濁--蒿芩清胆湯

濕熱黃疸--茵陳蒿湯

濕熱淋證--八正散

濕熱痢疾--芍藥湯

濕熱霍亂--連朴飲

濕熱下注足膝--二妙散


當歸拈痛湯《醫學啟源》金·張元素撰,刊于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

【功用】利濕清熱,疏風止痛。

【主治】濕熱相搏,外受風邪證。遍身肢節煩痛,或肩背沉重,或腳氣腫痛,腳膝生瘡,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數。(消風散也是濕熱風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組成】羌活半兩 (15g) 茵陳酒炒,五錢 (15g) 防風三錢 (9g) 升麻一錢 (3g) 葛根二錢 (6g) 

                白朮一錢 (3g) 蒼朮三錢 (9g) 當歸身三錢 (9g) 人參二錢 (6g) 甘草五錢 (15g) 

                苦參酒浸二錢 (6g) 炒黃芩一錢 (3g) 知母酒洗三錢 (9g)  豬苓三錢 (9g) 澤瀉三錢 (9g)

二朮並用,茵陳蒿的方子: 鎮肝熄風湯、茵陳蒿湯、甘露消毒丹、當歸拈痛湯


二妙散《丹溪心法》

【功用】清熱燥濕。

【主治】濕熱下注證。筋骨疼痛,或兩足痿軟,或足膝紅腫疼痛,或濕熱帶下,或下部濕瘡、濕疹,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者。(濕熱帶下: 易黃湯)(張步桃: 治療痿證用加味四妙散)

【組成】黃柏炒 蒼朮米泔水浸,炒 (各15g) 三妙加懷牛膝,四妙加薏苡仁

【用法】為散劑,各等分,每次服3~5g,或為丸劑,亦可作湯劑,水煎服。

痿病的病機,《素問第三•生氣通天論》:「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從黃帝內經這兩篇來看,痿病的病機是:「五臟受損後的濕熱,痰熱」。

李東垣也是認為是「燥金受濕熱之邪」。

朱丹溪認為痿證是「濕熱、濕痰、氣虛、血虛、瘀血」。

利水滲濕

五苓散《傷寒論》治療肺脹之陽虛水泛

【功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1. 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舌苔白,脈浮。
2. 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
3. 水濕內停證。水腫、泄瀉,小便不利或霍亂吐瀉等。

趣記: 玲玲澤白桂

【組成】澤瀉去皮 一兩六銖 (15g) 豬苓十八銖 (9g) 茯苓十八銖 (9g) 白朮十八銖 (9g)  桂枝半兩 (6g),去皮

桃核承氣湯 下焦蓄血證

【病機】本方主治病症雖多,但其病機均為水濕內盛,膀胱氣化不利所致。在《傷寒論》中原治蓄水證,乃由太陽表邪不解,循經傳腑,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太陽經腑同病。太陽表邪未解,故頭痛微熱;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鬱遏陽氣,氣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於口,故渴欲飲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飲入之水不得輸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稱 “水逆證”;水濕內盛,泛溢肌膚,則為水腫;水濕之邪,下注大腸,則為泄瀉;水濕稽留腸胃,升降失常,清濁相干,則為霍亂吐瀉;水飲停於下焦,水氣內動,則臍下動悸;水飲上犯,阻遏清陽,則吐涎沫而頭眩;水飲淩肺,肺氣不利,則短氣而咳。治宜利水滲濕為主,兼以溫陽化氣之法。

治療霍亂: 理中丸、藿香正氣散、連朴飲,五苓散


豬苓湯《傷寒論》

【功用】利水養陰,清熱。

【主治】水熱互結傷陰證。小便不利,發熱,口渴欲飲,或心煩不寐,或兼有咳嗽、嘔惡、下利,舌紅苔白或微黃,脈細數。又治熱淋血淋,小便澀痛,點滴難出,小腹滿痛者。
大陷胸湯也治水熱互結。熱淋: 八正散,血淋: 小薊飲子

趣記: 玲玲擇滑膠(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

【組成】豬苓去皮 茯苓 澤瀉 阿膠 滑石碎,各一兩 (各10g)
阿膠: 滋陰潤燥
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

【功用】益氣祛風,健脾利水。

【主治】表虛不固之風水或風濕證汗出惡風,身重微腫,或肢節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

汗出惡風,脈浮: 桂枝湯(鼻鳴乾嘔)、玉屏風散

【組成】防已一兩 (12g) 黃芪一兩一分 (15g) 甘草半兩 (6g),炒 白朮七錢半 (9g)

溫化寒濕

苓桂朮甘湯《金匱要略》治療嘔吐痰飲內阻

【功用】溫陽化飲,健脾利濕。治療痰飲之和劑

【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組成】茯苓四兩 (12g) 桂枝去皮三兩 (9g) 白朮二兩 (6g) 炙甘草,二兩 (6g)

四君子+五苓散,苓桂相合溫陽化氣。

桂枝在苓桂朮甘湯中的作用是: 溫陽化氣,平沖降逆
真武湯《傷寒論》治療肺脹之陽虛水泛證

【功用】溫陽利水。(腎陽不足)

【主治】
1. 陽虛水泛證。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腫,腰以下為甚,畏寒肢冷,腹痛,泄瀉,或咳喘嘔逆,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細。
2. 太陽病發汗太過,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傷寒論講義》釋,「振振欲擗地」為身體振顫、站立不穩而欲仆倒在地之態。

真武,又名玄武,為四方宿名之一,是北方七宿的台稱,因其虛危兩宿形似龜(玄)、蛇(武),故稱玄武。《醫宗金鑒》云:「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以之名湯者,賴以鎮水之義也。」《漢方精義》亦云:「名真武者,全在鎮定坎水,以潛其龍也。」本方溫腎行水之功,猶如真武之神,能以降龍治水,威懾水患,故名「真武湯」。

真武湯壯腎中陽,茯苓朮芍附生薑。(以補腎為主)

【組成】茯苓三兩 (9g) 芍藥三兩 (9g) 白朮二兩 (6g) 生薑切三兩 (9g)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9g)
芍藥
一者利小便以行水
二者柔肝緩急以止腹痛
三者斂陰舒筋以解筋肉瞤動
四者可防止溫燥藥物附子傷耗陰津,以利於久服緩治

實脾散《重訂嚴氏濟生方》南宋嚴用和(子禮)撰。南宋寶祐元年(1253年)成書。

【功用】溫陽健脾行氣利水主以實脾

【主治】脾腎陽虛,水氣內停之陰水。身半以下腫甚,手足不溫,口中不渴,胸腹脹滿,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沉弦而遲者。

實脾苓朮與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附薑兼厚朴,虛寒陰水效堪誇。

【組成】炮附子去皮臍,炮乾薑,白茯苓去皮,炒白朮,厚朴去皮薑制,大腹子, 草果仁,木香不見火,木瓜去瓤    各一兩 (各30g) 炙甘草,半兩 (15g)
【用法】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治濕治痰薑汁磨不見火”(清.『說約』);”凡入理氣藥,只生用,不見火。在炮制的過程中不要採取與火有關的制法

脾陽虛的方子:
便祕--溫脾湯 
便血--黃土湯
水腫--實脾散

內有四逆湯,生薑和炮乾薑並用,木瓜除濕醒脾和中。

祛濕化濁

完帶湯《傅青主女科》

【功用】補脾疏肝,化濕止帶。扶土抑木,肝脾同治,重在治脾

【主治】脾虛肝鬱,濕濁帶下。帶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白光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脈緩或濡弱。

完帶湯中二朮陳,車前甘草和人參,
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濕止帶此方成。

【組成】白朮一兩 (30g) 土炒山藥一兩 (30g) 炒人參二錢 (6g) 白芍五錢 (15g) 酒炒 車前子三錢 (9g) 酒炒 蒼朮二錢 (9g) 制 甘草一錢 (3g) 陳皮五分 (2g) 黑芥穗五分 (2g) 柴胡六分 (2g)

白朮蒼朮二朮並用,脾虛用四君子去茯苓
肝鬱用四逆散(枳芍柴草),有濕用平胃散(蒼朮皮老厚),
內有四君子去茯苓的方子
補中益氣湯
理中丸(陽虛失血陽虛不能固攝)四君去苓加乾薑
真人養臟湯

既有肝鬱又有脾虛:
肝鬱脾虛基礎方: 四逆散
泄瀉: 痛瀉要方
血虛: 逍遙散
濕濁下注帶下:完帶湯



萆薢分清飲《楊氏家藏方》宋.楊倓撰。刊於1178年。

【功用】溫腎利濕,分清化濁。

【主治】下焦虛寒之膏淋、白濁。小便頻數,渾濁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脈沉。
白如米泔: 腎陽虛導致腎臟封藏失司,敗精隨尿液排出。
桑螵蛸散: 心腎兩虛導致的遺精和遺尿,白如米泔。

祛風勝濕2: 羌活勝濕湯,獨活寄生湯

羌活勝濕湯 治療外感風溼頭痛

《脾胃論》(金)李東垣,成書于l249年

【功用】祛風,勝濕,止痛。

【主治】風濕犯表之痹證。肩背痛不可回顧,頭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難以轉側,苔白,脈浮。

【方歌】羌活勝濕獨防風,藁本蔓荊草川芎

(九味羌活防風,細辛蒼芷與川芎,黃芩生地同甘草,分經論治宜變通)

【組成】羌活 獨活各一錢 (各6g) 藁本 防風 炙甘草,各五分 (各3g) 蔓荊子三分 (2g) 川芎二分 (1.5g)

羌活獨活二活並用有三方: 

大秦艽湯(風邪初中經絡證)

敗毒散(二胡和二活並用)

羌活勝濕湯

和九味羌活湯共有的藥物: 羌活防風川芎甘草



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唐朝醫學家孫思邈著,撰于公元652年。

【功用】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治療痹證之肝腎虧虛(中內)

【主治】痹證日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證。腰膝疼痛、痿軟,肢節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溫,心悸氣短,舌淡苔白,脈細弱。

巧記: 獨活寄生,去朮八珍,艽防細辛,杜牛桂心。

【組成】獨活三兩 (9g) 桑寄生秦艽 防風 細辛  杜仲 牛膝 肉桂心      

                茯苓 人參 甘草 當歸 乾地黃 川芎  芍藥 各二兩 (各6g)

和羌活勝濕湯共有的藥物: 獨活、防風、川芎,和九味羌活湯共有的是防風、川芎。

九味羌活只有羌活,獨活寄生湯只有獨活,羌活勝濕湯有二活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肉桂心"活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消風散)

中醫內科補充

防風湯: 治療痹證之行痹

防風秦艽葛麻黃,桂枝當歸黃芩姜
杏仁赤苓草棗配,祛風通絡行痺方

備急千金藥方:

治偏風甄權處療安平公方。
防風 川芎 白芷 牛膝 狗脊 萆薢 白朮(各一兩) 羌活 葛根 附子(《外臺》作人參) 杏仁(各二兩) 薏苡仁 石膏 桂心(各三兩) 麻黃(四兩) 生薑(五兩)
上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劑覺好,更進一劑,即一度針,九劑九針即瘥。灸亦得。
針風池一穴、肩髃一穴、曲池一穴、支溝一穴、五樞一穴、陽陵泉一穴、巨虛下廉一穴。凡針七穴即瘥。
仁壽宮備身患腳奉敕,針環跳一穴、陽陵泉一穴、巨虛下廉一穴、陽輔一穴。凡針四穴即能起行。
大理趙卿患風腰腳不隨不能跪起行,針上髎一穴、環跳一穴、陽陵泉一穴、巨虛下廉一穴。凡針四穴即能跪起。
庫狄欽患偏風不得挽弓,針肩髃一穴即得挽弓。甄權所行。





留言